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剧场与电影场 (二)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7月01日 10:22:54

  3

  这么有个性的平调剧种,自抗战爆发到解放前后,竟逐渐销声匿迹,艺人们另讨生活四散谋生。直到一九五六年,有个叫章良朋的平调老艺人,流落在邻县三门的街肆上放声诉唱平调时,被恰巧路过的当地文化馆干部倪立兴听到,一脉相承的乡音竟能唱出如此高亢婉约的腔调,惊讶之余连忙如获珍宝似地把老艺人请到馆里了解情况。而后又找回十三名老艺人,以补贴的方式在异乡成立平调剧团,当时最年轻的艺人已经有四十五岁了,剩口气的古老剧种算是缓过气来了。

叶全民饰演的独角龙

  接下来平调剧团几经隶属与名称更迭,最终在五十年代末回归故里,成立国营平调剧团。团部设在东门白石头三号薛家大道地,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座用料上乘的大宅,连同整理出来的曲牌与剧目,在傍晚时分失火化为灰烬,冲天的火光映红了东门角半边天。

  国营就不一样了,不仅招收后来被称为“十八棵青松”的十八名梨园弟子,连带编剧、灯光、音响、舞美、管弦都配置得一一到位,管弦中连小城罕见的大提琴都上手了。剧团不负众望在发扬与传承上下足功夫,奄奄一息的古老剧种总算是活蹦乱跳起来。

  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四年时间里,剧团在三门湾、舟山等地演出传统平调戏,连年巡演下来是经久不衰,最多的一年竟演了三百多场。随后,上级通知要大演现代戏,剧团凭武功过硬与班底齐全的底气,编排了《奴隶的母亲》、《琼花》、《社长的女儿》等二十多部响当当的戏,把现代戏编演得风起云生,有些剧目的演出在有些地方受追捧程度,甚至都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诸如买票全家出动长夜排队,在嵊县一天连演三场,在石浦新老剧场之间跑场演的盛会不胜枚举。

  现代戏演了三四年不到,又要求改演样板戏了。市里成立沙家浜剧组,无奈市里包括周边县都是唱文戏的剧团,一声令下把正在参加汇演的平调剧团里有功夫的演员都截留了,剧团被抽得差点倒塌。好在当家人毫不气馁,剧团也还苗壮师贤,加上当时平调赖以生根的土壤也还算肥沃,近百座珍珠般散落在山乡里的戏台上曲声不断,好坏点讲究有功夫的平调艺人,像现在打麻将一样随便就能兜几个搭子凑成一台戏。紧锣密鼓一番招兵买马准备得兵强马壮后,演职人员发展到七八十人,同时剧团撤销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4

  文宣队首排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时,扮演杨子荣的主角人选始终确定不下来。当时在剧团后水门柳树下的华家后院里,来了一个常把大家听得心里暗暗吃惊的人在那里吊嗓子,有时不知是不是故意也会在剧团门口的小店里哼唱京剧,引得众人交相围观。正摩拳擦掌着急彩排的剧组,经李勇奇扮演者的提醒,把人叫来一试。来人虽说一米七不到,但上来时架势一摆一亮相,眼前的人活脱脱就是泰山顶上一青松,随着唱念做打功底的一一展示,大家眼睛一亮,随后拍板定下主角。

  这样怀揣本事隐忍于市井的角色,自然非等闲来历之人,这人姓华名维杨,生于一九四零年,三岁便随缑城京剧名票的父亲华宣禄绕膝习唱。可惜良辰美景过隙,十一岁丧父,家道败落后缺衣少食,无奈前往远在金华的姑妈处逃生,姑妈家的日子过得也是叮当作响。孤单的少年在无尽的思念中度过二三年后,凭着父亲教给的功底,考进金华市京剧团,自此沉浸在戏曲中埋头习艺。七八年后,不出招考时老师傅所料,成为剧团首演主角的台柱子。世事难料,首演主角三四年后,市京剧团被婺剧团给合并了,不谙世故的他,工资被降了一级不说,主要角色更是一回都轮不到演。一个为戏而生的人没戏可演,心头的愤懑可想而知。有本事的人一般也是清高,孤身断然返回故里。

  回乡后,华维杨不闻它事,日日只行种田与习唱二事,直至应招参加文宣队首演杨子荣。剧目首演之时极为隆重,连当地驻军一中队都荷枪出动设岗。首演的剧目果然是不负众望一炮走红,华先生也在众声喝彩中,再次坐上首演头几把交椅。

  对于一个活在台上为戏而生的戏痴,戏里台上的绚丽多姿,不啻春梦一场,戏外台下的人间烟火,不过一场宿命。某年,华先生百口莫辩的生活戛然而止,一年又一年在他乡的缝隙里望春风,最后阖目追忆在故乡的原野上孤身谢幕。  

  剧场外景  

剧场内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