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得活水润沃野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7月12日 09:01:00
-
记者曹维燕通讯员林丹晨
今年的梅汛季,一场又一场的暴雨来得格外凶猛。地处白溪沿岸的前童镇柘湖杨村的村民却都处之泰然。那首流传着的民谣“柘湖杨,大水白洋洋,冲到潭中央,连急喊爹娘”,连带昔日洪水肆虐的景象,成了村中老一辈人遥远的记忆。村民们摆脱了遇水受涝的困境,而这一切离不开我县水利建设的发展。
从“讨饭畈”变“丰产畈”
兴修农田水利畅通农业命脉
新中国成立前,我县水利设施规模小而简陋,抗灾能力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据相关材料记载,1949年,全县水稻田有效灌溉面积仅52500亩,而易旱易涝的靠天田、烂塘田则有286400亩,宁海大地处于大雨易灾难,小雨水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地处白溪沿岸的前童镇柘湖杨村更是深受其害,到1949年止,该村被洪水冲毁土地累计达2000余亩,死亡20余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除害兴利。宁海的水利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为改变沿海平原粮食产区,淡不能蓄,咸不能御,“一年三灾”的面貌,我县开始建设省第一座中型农田水利车岙港截咸蓄淡工程。1952年竣工后,于1956年又在车岙港上游兴建了水库,使长街区沿港两岸“三年难得一熟”、“十年九荒”的8万余亩农田变成宁海“粮仓”,“原来的“害人港”成了群众称赞的“幸福港”。
1956年8月1日,十二号台风在邻县象山登陆,我县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八一”台风袭击。这场台灾让群众深刻体会到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沿海平原以防汛为主,加固海塘;山区以防旱为主,兴修水库塘坝;沿溪以防洪为主,修筑防洪堤的热潮。
和尚塘、沙帽顶、下林、龟岩弄、高增、建设等一大批小型水库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岔路建成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杨梅岭、黄坛等中型水库也开始动工兴建。“这一批中小型水库的建设,给全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长足的发展。”
让不少水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梅林九顷洋畈的9000亩耕地,缺水易旱产量低,是宁海有名的“讨饭畈”。1959年杨梅岭水库建成后,抗旱能力从10天提高到70天以上,“讨饭畈”变成了丰产畈,粮食亩产超过了当时的农业发展纲要指标。
从“年年救灾”到“根治洪灾”
筑好水利屏障守一方安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县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了蓄、引、提、排、防相结合工程体系,并在抗旱、防台、防汛、排涝、发电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已建成水利设施,尚不能控制特大洪涝、旱灾发生。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166.484公里,境内多山多溪,不仅是浙江省四大暴雨中心之一,每年还有多次台风“光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世界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里,洪灾频率已缩短到1年半左右一次。每次洪灾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县气象局副局长戴里平回忆,1988年7月30日,一个飘忽不定的黑色云团盘踞宁海上空,一场又一场暴雨使得水库大坝负荷急增,随之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席卷宁海大地,吞噬了182条人命,造成经济损失34亿元;1997年8月18日,恰逢天文大潮,11号台风携风带雨直扑宁海,沿海风力达到11级。风暴潮“三聚头”席卷而来,我县沿海海塘堤坝全线崩溃,海水倒灌,宁海成为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
惨痛的教训,让沿海的干部群众心有余悸,遇上台风暴雨,更是提心吊胆。而这也让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必须改变年年洪灾年年救灾、年年筑坝年年倒的被动局面,应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努力控制水患,力争根治洪灾。
结合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多渠道集资,以海塘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从1998年初开始至2004年,宁海用6年时间新建了120公里高标准海塘,抵御住了“桑美”、“云娜”等台风的考验;长期戴着“危险”帽子的黄坛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扩建增容,正常库容从480万立方米增加到1150万立方米,不仅提高了防洪蓄洪能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到20世纪初,我县相继建成白溪、西溪两座大中型水库,两座水库总库容达到2.53亿立方米,占到全县蓄水工程总容量的58%,如今,宁海的蓄水工程不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能保证宁海人民生活用水,还每年可向宁波市提供1.7亿立方米优质水,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2003年开始,宁海全面开展小流域治理及清水河道治理,加大颜公河、南门大溪等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加强了全县的防洪安全。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建设民生水利普惠于民
随着我县水利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水利服务民生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增强。
桑洲镇的坑口村,有1000多人口,往年一到旱季,饮水用水问题总困扰着村民。“以前吃水用水都靠自己挖的水窖。到了旱季,水量不够,家里安装的太阳能都没法用。”该村村民告诉记者。坑口村的缺水难题在我县不少村庄普遍存在。宁海曾是全市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最重的地区,有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2万余人,占到全市的47%。
作为“五水共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15年开始,我县两年内投资2.2亿元,加快大水网延伸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12.4万饮用水不合格的山区群众,彻底告别饮水难。2019年,我县又把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提上日程,让百姓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目前,我县已组织编制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专项规划,并已完成规划评审,计划在今明两年投资3.1亿元,并分五部分实施,专项行动完成后可受益15.6万人。
解决喝水难题只是我县民生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农民饮用水提升、五水共治、五大溪流整治等惠民水利工程顺利开展,为水利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给百姓一个碧水绕城的水生态环境,我县全面开展了“五水共治”“剿灭Ⅴ类水”等专项活动,扎实推进了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河道清淤、河道绿化、河道保洁等一批河道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已累计建成集防洪、生态、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小流域120多公里,建设平原生态河道近200公里,完成河道清淤500余万方,完成河道绿化300公里,全县河道生态状况得到了基本改善,初步形成了防洪安全、水清岸绿的河道体系。并在打造生态水利过程中,按照“河床自然化、堤防生态化、物种本地化、功能多元化”的治理目标,致力打造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河道,建设美丽水利。
2011年开始,我县投资27亿元全面治理白溪、杨溪、清溪、凫溪、中堡溪五大溪流。如今,经过治理的河道不仅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还结合全县“大森林”“大景区”建设,实施水体林带化,建设沿溪绿化带,再配合自行车道、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生态、景观、休闲、安全”的水环境。在胡陈乡境内的中堡溪,曾经一下雨就发洪灾,通过整治后完全达到了安全标准,在发挥蓄洪、灌溉的作用之余,还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成为胡陈户外休闲运动大会的主会场之一。经过治理及绿化的杨溪黄坛镇段、凫溪凤潭村段等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县水利基础设施格局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民生水利普惠于民,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日趋向好……一幅水利改革发展、兴水惠民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