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筑塘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9月02日 10:00:51

  2

  西溪和越溪,一个位于宁海西面,一个处在县城东面,两地相距70多里路。没有车辆,路也不好走。天没亮,西溪人就推着独轮车,揣着干粮,结伴上路了。一路上,不是小路就是山路,有时根本没有路。有些人走久了,汗一出,大腿内侧被裤子磨得又红又肿,走几步,就剜心肝一样痛,于是干脆脱掉衣裤,围在腰上,光着身子继续赶路。就这样,天黑前终于赶到越溪公社所在地,再坐渡船,抵达亭头大队,前方的滩涂,就是筑海塘的地方了。

  筑海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西溪人跟山打过交道,跟庄稼打过交道,但跟大海打交道,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幸亏当时一起筑塘的,还有越溪的几个大队,越溪人有经验,也热心。大家学着,设法跟大海套上交情,逐渐捊顺了它的脾气。

  那几年,台州黄岩有专门筑塘的小工,专业性强、舍得花力气。为提高效率,成友书记找到黄岩的包工头,双方定下协议,由黄岩人负责筑塘,徐家人堵港。

  此时,胡陈港正堵港结束,有闲置资源。社民们就去胡陈港,一边取经,一边借来手拉车、铁笼,运到越溪,准备堵港。堵港,就是在海港内抛下石头,筑起石墙,堵住港口,待人工造围成一道海上长城后,里边的海涂慢慢干透,就成了耕地。那些年,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也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大伙儿只有用不完的力气和一腔“向海要田”的勇气。

  海港中,架起了一个个铁笼,绕上了钢筋铅丝。大家放炮碎石,再将岩石装进麻袋,用独轮车运到海边,扛入漏底船内。装满麻袋后,船缓缓开到港口旁,一按机关,麻袋就“扑通”一声,掉进了铁笼里。

  当年,我的伯父徐士明40来岁,但干起活来,却是个“拼命三郎”。有天傍晚,天色已暗,他仍在海边运石头,为了赶进度,伯父拉着独轮车使劲跑。谁知一个用力过猛,连人带车翻进海里。伯父当过兵,水性很好,但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他穿着大衣棉裤,戴着棉帽,被水一泡,身上衣物就重如铁铅了。刚好又遇到涨潮,一阵浪潮卷来,他随着浪潮,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伙儿急得跟什么似的,打着电筒,到处去找船。找来找去,只有一艘坏掉的船,停在港口也有一段时间了。好歹碰碰运气吧,一位社员跳上船,尝试着摇动发动机。也是伯父命不该绝,一直默不作声的发动机,那天居然“突突突”响了几下,开动了。

  大伙开着船,四处去寻他、叫他,黑夜里,又是雨又是雪又是风的,把海面搅得波翻浪涌,但望来望去,望不到一丝人影。大家仍不死心,继续沿着海岸线,一路找过去。终于,一个多小时后,一个黑点出现在大家视线里,只见那个黑点不停地在浪潮中翻滚,刚游近岸边,一个浪拍过去,又被冲走了,如此重复了好几次。有人大喊,是士明!手一挥,大家赶紧调整方向,小心翼翼地靠近伯父,书记俞成友双膝跪地,对准目标,抛出铁钩,伯父伸出手臂,刚好接住。船上,五六条壮汉一齐发力,拉!“翻大猪”一样,把我伯父拽了上来。上岸后,伯父头发眉毛全是冰霜,身上的冰渣子掉了一地。大伙赶紧把他架到食堂,烧上一塘旺旺的火,连烤了几个小时,总算把伯父彻底烘干了。

  1750亩的海塘,西溪人筑了倒,倒了筑,反反复复,筑了整整3年。到1977年,总算围涂成功。分配给徐家村的700亩塘地共有两大块,靠近海边的300余亩,被村民称为“下三百”,离海远一些的300余亩,叫“上三百”。“上、下三百”筑成后,大队长徐运涛组织社员,种上塘柴,以去除海涂中的碱份。3年后,斫了塘柴种大麦,又过了一年,割了大麦种棉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插上桔树秧,撒下西瓜籽,庄稼越长越旺。甜瓜、棉花一望无垠,韭菜长得比小麦还要高还要茂盛。一座座棚屋、楼房拔地而起,小店、菜摊一应俱全,俨然又一个徐家公社。大家用勤劳的双手,把越溪群英塘打造成了第二个家园。

  人手不够,越溪人也过来帮忙。1988年,徐家人徐天泰去群英塘管理所上班,认识了朱杉仙——一位活泼开朗的越溪姑娘,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牵手成功,结成夫妇。此外,还有徐天禄、徐天球、徐天道、张祖友……都当上了越溪女婿。勤劳聪慧的越溪姑娘,给西溪人留下了好印象,彼此间越走越拢,关系也越来越好。先是认了“干妈、干女儿”,攀起寄拜亲,随后,干妈当了婆婆,干女儿做了儿媳妇,变成一家人。没几年,就有二十多位越溪囡嫁给西溪后生,其中徐家大队,就讨进来十几名越溪媳妇。

  1992年夏天,笔者跟父亲去群英塘玩耍。当父亲的拖拉机出现在“上三百”后,村民们蜂拥而上,每人扛着一个麻袋,里头装着西瓜、玉米、甜瓜,二话不说,就扔进车斗,硬要给我们“当接力”吃。还没到“下三百”,父亲的拖拉机就被塞满了。

  徐家人种塘地时居住过的平房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