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高级检索
 
露天电影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9月09日 10:05:54

  潘永华

  露天电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谓是盛极一时,到八十年代之后才逐渐衰落下来。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农村的晒谷场或学校的操场上放映,如果遇到下雨天,则转移至室内或改期放映。

  一台放映机、一块白色的活动幕布、一台发电机、一个电影拷贝就是一个电影放映队的全部家当。露天电影起初是由县里的放映队直接下农村巡回放映的,后来,各公社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放映队,放映的场次也渐渐多了起来。

  放映的费用由各单位或个人承担,观看的人不需要买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场观看。那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所以只要听到哪儿有电影放映的消息,人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观看。

  放露天电影时,晒场或操场的一边就会插上两根竹杆,竹杆之间系上块白色的幕布,或者直接将幕布系在房屋的外墙上,然后在晒场中间找个位置,摆上机器,调试好之后便可开始放映了。那时的影片以战争题材居多,如《南征北战》《战上海》《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奇袭》《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等等。革命样板戏也一度成为放映的主打影片,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海港》等等。起初的影片大多是黑白的,后来逐渐被彩色所取代。

  在放映露天电影之前,一般都要先放一些幻灯片,宣传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与政策,同时,还要加映一些农业科教片或新闻纪录片等。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跟二哥一起去10几里路外的深甽村观看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了。因为事先早就听人说起过这部影片如何如何的好,所以,当听到这部盼望已久的电影要在深甽放映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赶去观看了。但那时,整个村子还没有一辆自行车,更不用说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了。想去就只能靠步行,而我当时只有八九岁,要在夜间来回跑这么远的路去看电影,不管是谁都不会答应。因此,当我提出要跟二哥一起去看电影时,当即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与拒绝。

  惦记了好久的电影不让我去看,简直就是百爪挠心。想来想去,最后我还是偷偷溜出家门,悄悄跟在二哥后面,生怕被他发现。就这样,走了一段路,最终还是被二哥的同伴发现并且告了密,以致二哥几次三番想将我撵回家。但他撵我退,他走我赶,我就是不肯回家。最后,二哥也没办法,只能由着我了。

  到几里路外的长洋、大蔡等村看电影也是常事。不管好看不好看,只要听到哪个村有电影放映的消息,总会赶去观看。其中有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听到有人说今天大蔡村要放电影,我又想溜出门看,却被父亲一把拉住,死活不让去。任凭我拼命挣扎哭闹都没用,最后还一气之下将我关入了房间。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见我在房内的哭闹声已完全停息,母亲担心,就开门来看。不料,我却夺门而出,飞也似地跑了出去。哪料想,那天因为天气太冷,加上放的又是一部来自阿尔巴尼亚的译制片,很多人看不懂影片的内容,所以都早早回家了。电影结束时,我发现只剩下了我还有我的一个远房表哥。

  我最后一次看露天电影则是在离家去当兵的头天晚上,我们公社在大蔡村放映的是故事片《抓壮丁》,而深甽公社在长洋村放映的是故事片《小花》。以至于到部队之后,我还故意说,我当兵可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抓壮丁所抓来的。这自然是玩笑,但在我的年轻时代,电影真是给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便几十年过去了,但这一幕幕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使人永生难忘。

  (新华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新老泉水人团聚话中秋
·民营剧团:乡野舞台上的戏曲之路
·银行普及新版人民币防伪知识
·关爱残疾人家属
·文艺汇演助力垃圾分类
·中华慈善日 关爱老年人
·桃源召开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
·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
·和谐邻里 共享中秋
·八旬老人送锦旗点赞好医生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