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非遗走进校园

一市东岙渔歌唱响传承之美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1月06日 09:13:37

  记者章莉通讯员张春涛王翔

  “耶咯哦,耶咯哦哦耶呀。合作来拉,噢咯~一摞~一摞噢啊~一摞噢~一摞……”上周四下午,一市中学初二(3)班的音乐课在操场上进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褚孟和教学生模仿渔夫出海时的情景,一边拉绳一边唱起“渔歌号子”。学生清亮的歌喉配合着老先生浑厚的嗓音,让这首粗犷有力的东岙渔歌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每周两堂的音乐课,一市中学校园里都会准时响起有千余年历史的“渔歌号子”的歌声。学生们在褚孟和的带领下,有板有眼地学习渔歌号子的唱腔。

  一市镇东岙村的“渔歌号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渔民在长期出海作业中,无数次与自然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艺术珍宝。作为在渔业劳动中自然生成的通俗音乐,“渔歌号子”曲调粗犷有力,节奏强烈而整齐,是一种力量象征和精神鼓舞。内容有拔壳、起锚、拔篷、拉网、摇橹等十六种曲式。吟唱时男声音阶高,女声婉转、悠扬,音域宽,受到当地渔民的普遍欢迎。

  然而,渔歌号子生存的环境因为渔业生产环境发生改变而消失了,渔民们也就再也不用唱着号子出海了。如今在东岙,仅有4位80岁以上的老人能唱出地道的渔歌号子。渔歌号子面临传承中断风险,非遗保护迫在眉睫。为此,一市镇专门成立渔歌文化保护小组,由镇团委、一市中学牵头,聘请了“渔歌号子”传承人褚孟和、陈宗滚两位老人进行定期指导传授,利用每周两节的音乐课对全校师生进行渔歌号子传承的教学。一市中学校长梅宁宁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将东岙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相结合,就是想让更多的新鲜血液纳入传承的队伍,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同时也给校园文化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东岙渔歌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自豪感,并且学习和继承渔歌号子中团结协作、不畏艰险的精神。”

  在渔歌号子逐渐退出渔业生产的历史舞台之时,学校与非遗传承人用授课的形式进行创新,让渔歌号子这一古老的劳动模式实现复活。“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大家齐心协力,号子一响就能拉动重重的渔网。”作为非遗传承人,褚孟和因为大家对渔歌号子的重视十分欣慰,“我们也要心往一处使,将‘渔歌号子’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