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内购群如雨后春笋

自用省钱、赚取佣金、增加流量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5月18日 08:49:33

  记者方景霞

  (本周关注)

  每天打开微信,市民木子的第一动作就是消除各种微信群图标右上角标示未读的红点。近两年来碍于人情,她被拉入不少内购群,每天这些群都有人或者机器人发布各种优惠券和购物信息。就在上个星期,她悄悄退出了一个已经不怎么联系的大学学姐组建的内购群。

  与木子相反,小林上周还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本地内购群,里面除了线上的优惠商品,还有本地新鲜的农副产品供应。加入第三天,她就购买了礼盒装的宁海白枇杷。

  类似的内购群,作为社交电商的一种,打着“自用省钱、分享赚钱”口号的分销模式,走进了越来越多宁海人的生活。对于这些群,有人欢喜有人厌烦,引发了不少争议。

  自用省钱党:

  多几个动作省几块钱

  购买任何商品前先搜索有无优惠券,看看自购或分享给他人购买是否有返利,这是市民施女士最近养成的购物习惯。施女士刚入内购群,对她来说,现在才知道这种省钱的购物方式,“感觉像是错过了一个亿”。

  施女士给记者看了她几个购物群和APP的购物记录。购物群主要是提供优惠券的商品,5月以来她购买了2样日用品和1件夏装,共用了45元优惠券。而在一个返利购物APP里,一共购买了2件商品,共返利4.8元。“这些都是我本来就看中的商品,就多几个动作,省了50元,很划算。”

  小林则是一个资深内购群粉丝,一共加入了5个内购群。这5个内购群,三个是全品类的,另外两个分别是食品和宝宝用品专购群。前几年,她用的较多的是全品类的内购群,而随着宝宝的出生,近一年,她用的较多的是专购群。她介绍:“专购群里大家的需求大多一致,卖家一般也比较有经验,会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用的商品,买家也会分享商品体验感,这比自己没有头绪地找商品要省力得多。”

  这样的内购群,有人喜欢,也有人厌烦,木子就是厌烦类似内购群的其中一员。“各种商品信息和优惠券频繁发送,完全没有针对性,懒得看,而且很多从链接点进去和从官网点进去,网址不一样,真假难辨。”木子苦笑,自己有点强迫症,微信未读信息一定要点掉才舒服,碍于人情,目前还有3个内购群,每天点的时候内心就烦躁。

  赚取佣金党:

  有成副业也有成鸡肋

  有人通过内购群省钱,还有很多人想通过内购群赚钱。小撒就曾经做过优惠券推销。

  “大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一个商品赚个万把块不是问题。”小撒介绍,自己入优惠券推销的坑比较早,那时候做类似的推销不像现在那么多,自己还是一级代理,因此比较好做。“比如某家店想推广一种商品,我作为一级代理,承包下优惠券推销业务,每成功推销一张,就给我几个点的佣金,有一次做10元面额的优惠券,消费者消费一张我就有8元的佣金。”不过工作后,小撒就放弃了这个赚钱的渠道,“后来做这个的人越来越多,钱也没有原来好赚了。”

  和小撒不一样,“晴天”自工作后,就坚持做微商,内购业务推广成了她的副业。记者看到,“晴天”的微信社交非常广泛,单单微信好友就有4500多人,各种微信群50多个。她的朋友圈也经常会推广一些内购平台,经常晒日收入,以吸引客流或者发展更多的下级代理。“晴天”坦言,自己是属于打一抢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不管什么平台,刚出来的时候优惠、补贴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赚钱的,等这个平台做的差不多了,如果有其他好的平台出来,就换个平台做。”

  有人通过内购业务推销成功赚钱,也有人费了很大的劲儿去推销做成了鸡肋。市民小茜不久前就解散了自己组建的一个内购群。

  “去年让亲朋好友拉人,花了3天时间组建了一个150人的内购群,终于成为入门级代理,每天发送优惠券和优惠信息。一开始一些亲朋好友会买一些商品,但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少,退群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最后只剩50多人,无奈解散。”小茜苦笑,自己或许不适合做社交电商。

  商家:

  流量增加不代表赚钱

  推出内购或返利,往往是商家为了增加商品曝光度和流量的一种营销方式。看似火热的内购,是否真的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不见得。

  “商品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多,优惠券和佣金支出更是让利润空间少得可怜,如果售后多,就很容易赔钱。”一家曾经推出优惠券营销活动的电商坦言,很多内购活动其实赔钱赚吆喝,主要目的还是增加店铺和商品的曝光度。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相当于营销费用,“有时候给平台费用,让平台将自己的商品在显眼位置或者首页展示,还不如这样来得效果好,费用也省很多。”

  业内人士表示,商家推出优惠券或者内购活动,确实可能获利,但最终的赢家始终是平台,大家在为自己打工的同时,都在为平台打工。“例如此次某宝推出特价版,会有人觉得档次越来越低,商家越来越不好做,不利于平台发展。但从平台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市场始终存在,与其让别人来做,不如自己做。”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提醒,消费者要警惕先提价再推优惠券的虚假营销,以及优惠券诈骗。“要用优惠券,都要通过特定的链接进去领取,一些不法分子就设置相似的非法链接、钓鱼网站进行诈骗;还有一些商家,故意设置漏洞,原价上千元的‘品牌’商品通过漏洞购买只要几十元,但实际上商品品牌真假难辨,原本的价值其实也就几十元,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所谓的巨额优惠迷了眼。”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