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版栏目  >  缑乡风情

桃源桥(五)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6月12日 09:45:00

  ●顾方强

  1

  永春桥东首有条狭巷弄,这条巷弄比大米巷里被正式命名为狭墙弄的巷弄名气要大许多。桥的另一头,有一个葫芦店,常有许多闲人坐在那里。葫芦店就是中药店,解放前后的中药店门口,都有挂上这么一个葫芦作为招牌的习俗。一个人忽反常态,往往用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来形容,不过在小城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是明明白白的,你想糊弄人也是糊弄不过去。缑城人家不分贵贱贫富,凡是煎过几次后不能用的药渣,都会倒在路口。这样倒药渣的原因是为了让路过的内行人,辨别葫芦店是否开错了方子捉错了药,久而久之,大路口倒药渣,成了小城的一种驱病风俗。

  海生记得平生所吃第一帖中药,是一个姓蒋讳名百川的医师开的。小时某个六月夏天的日昼头,顶着日头正开心地在崇寺山上摘毛楂,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浇了个透,山上都是坟又没地方可躲,回家后发起了高烧。母亲下班后,搭一搭海生的额头,顿时被烫手的热度惊得倒退了几步,慌慌张张地跑出门找到蒋医师捉回一帖中药。这帖中药苦得要命,海生喝了一半就再喝不下,最后母亲掺上白砂糖,用筷子横撬着硬给海生灌下去。这帖中药的灵也是断命的灵,喝下后盖上被子,没一会儿身上的汗就潽出来一样,海生在母亲不要蹬被子的急切叮嘱声中昏昏睡去,一觉醒来用滚烫的热毛巾擦过身架后,人又活龙一样了。那时,小城里的人去探望生病的人,常会这样说,托人问过百川了,百川讲好放心就是好放心的。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百川的名字也成了一味良药。

  小时候生病还有另一味良药,就是不出意外都会得到的一罐水果罐头。最怀念的是桔子玻璃罐头,轻晃一下罐头,抵近看着触手可及的金色桔瓣,在明亮的玻璃罐头里欢快地上下沉浮,想象着它的味道或盘算着分几次吃完,这病就好了不少,曾一度以为毛病真的要好全,一罐水果罐头是必不能少的。

  2

  葫芦店的隔壁是一家灯笼店,猛一听上去非常遥远的灯笼店,在解放前后的小城里也算是一个热闹的去处。现在只用于张灯结彩的灯笼,对于当时的缑城人家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只需一盏高悬于暗夜或提灯夜行中的灯笼,就不知会照亮多少夜归人的思乡情与归家路,而不会像现在泛滥的欲望一样,有事无事一挂一大片。

  说起灯笼,你不能不忆及毛兔灯笼。元宵节这天夜幕一降,大街小巷就渐渐地游动起点点烛光,小孩们或提或拖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毛兔灯笼,叽叽喳喳地出来游灯会。毛兔灯笼用竹篾扎成兔子形状蒙上白纸,有手提,也有安上轮子拉的。灯笼里的烛光高级一点用电池电珠代替蜡烛,为图省事省线大多用的还是蜡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节约用电的标语还刷得到处都是,谁家要是用十五支光以上的电灯泡,就算日脚好过人家了。夜幕下的小城也不似现在白日一样的灯火通明,阑珊灯火之下游动着点点烛光的小城,宛若星空般深沉灿烂。

  吃过汤包后阿妹会跟着我去游灯会,她小心翼翼地拖着毛兔灯笼,一路吱吱呀呀拖上街。依例先到邮电局大楼猜灯谜,她在楼下护着她的毛兔灯笼,我上楼去猜谜语赚些毛巾下来。然后到桃源桥路口东方旅馆的台阶上,等待城内外各大队的龙灯队过来打龙灯。有一年正等着,碰到了海生他们,说今年巩安大队的龙头是他的表伯,一起去可以让我举一下龙头杆,能舞一下龙头也不一定,我们立即往龙灯队集合地中学操场赶去。被拖得东倒西歪的毛兔灯笼,在春浪桥的地方翻了车被烛火点着,眼睁睁看着灯笼在阿妺的呼喊声中化为灰烬。以后的日子里,不知道她是否还有过多少这样不知所措的呼喊。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过年的压岁钿早已所剩无几。开口凑了三毛钱,拎着毛兔灯笼底座,一爿店一爿店问过去。终于在解放路的一爿小店里,买到了一盏小灯笼,一盏能够拉伸成桶状、压缩成饼状的折叠手提纸灯笼。破涕为笑的她,低着头小心翼翼地一拉一捺着小灯笼,说这盏灯笼让她好中意。

  草草地看过打龙灯后,便兴奋地点起了灯笼从避司弄抄近路回家。提着心爱的灯笼在前面走的,烛光摇晃在黑黝黝的巷子里。她摇晃在烛光中,黑暗从她身旁纷纷退却、纷纷退却。路过人间的你,如果回家的路太黑,千万要记得提着当年阿哥给你买的灯笼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