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两地风情 一种乡愁

宁海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牵手”贵州晴隆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8月18日 08:41:47

  记者曹维燕

  “热烈欢迎葛家村‘乡建艺术家’到村开展艺术改造!”8月16日上午,在贵州晴隆定汪村村口,百余名布依族村民手挥彩旗,鼓乐齐鸣,像“迎亲”一样,用布依族最高礼仪迎接宁海葛家村的13位“乡建艺术家”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团队成员的到来。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表示,把宁海艺术振兴乡村新模式“嫁接”到晴隆,可以让甬黔两地村民“艺起携手”,以艺术为助力,为定汪这个小山村寻到新的发展契机。

  定汪村是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晴隆县城约16公里,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村里有130多户人家,99%以上是布依族。“这是个典型的留守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和葛家村有很多相似之处。”光照镇镇长杨昌益告诉记者,今年7位定汪村的布依族代表来到葛家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亲身感受到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巨大魅力。相信这次的艺术改造能给村庄的面貌、村民的思想都带来改变。

  远道而来的“乡建艺术家”刚下车,便迫不及待地考察起了村庄。“村口这块小空地,可以做个小景观,作为村庄的门面。”“这株三角梅很美,可以利用它打造小景观。”……“乡建艺术家”们边看边讨论,团队里还有专人将每个节点拍照,做了简单的记录。葛海峰表示,他们将在这里待上15天,设计几个村庄景观、美丽庭院和老人小孩娱乐的公共休闲空间,并串联成一条游客的观光线。同时,选择村里一处废弃小学的旧址,建造葛家小院,展示宁海、晴隆两地的乡愁文化。此外,打造一处织布坊,展示布依族妇女织布技艺。

  “葛家村有块空地,利用酒坛子改造成了小喷泉,我们这里也有酒坛子,你们来看看。”“你看看我这个院子是不是也能种上些花?”“乡建艺术家”们的到来,让定汪村村民热切地讲出了各自心中的想法。

  罗运珍是从葛家村学习回来的一名村民代表。在村口,她看到了曾接待自己的大姐袁小仙,便热情地迎了上去,两人手挽手交流了起来。“早就盼着你们来了,但又担心这边条件差,没什么可以接待你们。”罗运珍对于葛家村乡建团队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在葛家村,我看到那边的房子、道路规划整齐,村里还有个乡村酒吧,我们能不能也打造一个?因为我很喜欢唱歌。”罗运珍不好意思地说。

  “乡建艺术家”们的到来,也让村民罗昌鸿有了期待。在家中,他用笔勾画出了未来的自家小院。“我在武汉读大学,这次回到家乡,就想为村庄的发展做点什么。”罗昌鸿说,艺术家们的建议让他脑海里涌现出了美丽的定汪布依寨,古树下是花团锦簇的花圃,池塘边有可以乘凉的地方,村口竖着有激人奋进文字的石板。他希望村里的旅客越来越多,让定汪布依寨为更多人留下乡愁。

  近年来,定汪村依靠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种植蔬菜和菌菇,村民持续增收,村庄建设得到发展。每逢周末,村口的溪流边就聚满了开车前来游玩的游客。游客来的多,但都只是“走马观花”,留不住人。“如今,村庄大部分人已经脱贫摘帽,大家都想着如何进一步振兴我们的乡村。”凉水社区副主任罗云对于以艺术振兴乡村模式为定汪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信心满满。他表示,村里基本上人人都有技艺,除了刺绣,还有木工、酿酒等,如果能跟葛家村村民一样,发挥好这些民族特色,让乡村人找到自我,愿意住下来,让城市人得到心灵慰藉,愿意留下来,村庄会更有魅力。

  据了解,宁海县结对帮扶晴隆县24年来,双方不断深化交流协作,在教育、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截至2019年底,宁海助力晴隆累计脱贫24523户113445人,56个贫困村累计出列32个。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