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勇攀科研高峰

——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邵建达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9月02日 09:20:00

  编者按:为充分展示我县海归群体良好的精气神,展现海归人才创业创新风采,进一步激发更多海归人才回乡创业热情,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侨联、宁海传媒集团、县记协联合开展“宁海海归故事汇”新闻采访行动,组织精干力量分赴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地采访宁海籍海归精英的精彩奋斗故事,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宁海海归故事汇·上海篇”专栏,敬请关注。

  记者屠以撒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学学报》副主编,SPIE环太平洋激光损伤会议主席……作为一名农家子弟,邵建达一步一个脚印,凭着宁海人的“硬气”永不停歇地攀登着科研高峰,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近日,记者走近邵建达,倾听他的奋斗历程。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我是普通人,执着,有点情怀。”邵建达这样评价自己。

  1986年,邵建达毕业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选择光学薄膜技术与光电信息功能薄膜为研究方向。1994年初,邵建达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英国雷丁大学从事超薄膜生长特性的研究。“刚到英国,心里的落差非常大,不论从研究条件还是技术方面,都领先国内很多。”当时摆在邵建达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英语,为了能跟导师更好地沟通,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背不少于20个新单词的任务。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深得导师的喜爱。

  很快,一年的公派时间就过去了,回国后的邵建达“意犹未尽”,他认为要想发展中国超薄膜技术还要继续深造。1998年7月,邵建达作为国际理论物理中心TRIL项目奖学金获得者,前往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的博洛尼亚LAMEL研究所进行再次访学,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特性的研究工作。为了让邵建达安心研究,研究所不仅给他租了房子,还为他妻子安排了工作,甚至为他开放所有实验室的权限,旨在把他培养成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邵建达有时候也会冒出留在国外的念头。

  次年6月,当时任上海光机所所长的徐至展院士向正在意大利的邵建达发了份电邮,希望他能回国工作。收到信息后,邵建达的内心还有一丝犹豫。但很快便下定决心,放弃一切,报效祖国。

  从跟跑、并跑到比肩、领先

  回到上海光机所,邵建达开始事业的新征程。“自己的大厦一定要建在自己的地基上”,这是邵建达的强大信念。在他研究的领域里,大尺寸激光薄膜元件制备技术一直是制约强激光技术发展的瓶颈,加上当时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为了突破这项“卡脖子”难题,他组建团队开展大口径激光薄膜元件从加工、镀膜到相关检测技术的一系列研发。

  “当时西方对我国禁运大于500毫米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邵建达告诉记者,“而高功率激光薄膜是构成激光聚变装置、超强超短激光等强激光系统不可或缺的元件。”摆在邵建达团队面前的挑战不小:高性能激光薄膜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既要考虑薄膜设计与制备,也要关注原材料和元件的检测,而激光与薄膜态材料相互作用也需要研究人员花很多心思。

  经过抽丝剥茧地分析,团队终于确定了“重中之重”——如何实现缺陷探测和抑制。“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相识、相知、相抑、相扶这‘四部曲’。”邵建达介绍,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团队常常“白+黑”“五+二”,五六位研究员挤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毫无怨言。

  最终他的团队提出并贯彻了基板加工、镀膜及相关检测全流程工艺控制的系统工程解决方案,攻克了大尺度激光偏振薄膜元件制备的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从材料到器件的完备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了我国高功率激光光学元器件性能的跨越式发展,从跟跑、并跑,做到了整体性能比肩国际、部分元件国际领先,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在神光系列装置、拍瓦装置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

  投身光学科研工作30余载,邵建达可谓硕果累累: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计划、70KGJ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的重要科研项目;带领团队突破了大口径偏振薄膜技术、DKDP晶体快速生长技术等项目,这些均是美国对华禁运技术,其中团队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国内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指导研究生100余人。

  拳拳之心报家乡

  “我的根还是在宁海,家乡培养了我,给了我自信心,所以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虽然身处他乡,但邵建达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他清楚地记得,2018年他参加了县内的一个人才工作会议,当时非常振奋,强烈感觉到县委县政府对于人才的渴望,“一个个优待人才政策的出台,这就是希望。”

  人才是发展之道,对于家乡未来的发展,邵建达始终认为,必须要抢占人才高地。“家乡已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我觉得是时候办一所高校,或者引进一个高技术方面的研究所了。没有高校或者研究所等平台,就相当于光有水却没有蓄水池,这样水迟早会流走甚至流光,人才也就不可能集聚和可持续发展。”邵建达还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应该跟家乡的产业有机耦合,一定要能够对家乡的企业家形成支撑。“其实家乡的企业家是很爱学习的,我看到过他们参加浙大、西安交大、复旦以及上海交大等的MBA课程,如果宁海本身有这样的学习平台,对他们来说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今后,我计划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几个可实行的科研项目,希望能落地生根。”邵建达最后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