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一束光,带来生之愉悦

——写在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际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09月10日 09:11:03

  记者屠以撒 通讯员王珍珍王钰丹

  9月10日是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为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天是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哪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碰到有自杀倾向的人我们又该怎么做?日前,记者采访了县中医院集团党委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奚琼霄。

  部分抑郁症患者是自杀高危人群

  在采访中奚琼霄提到,去年挂靠在县中医院集团的阳明心坊(心理服务站)接收了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的中年女性,患者小葛(化名)。“她一进诊室就哭,哭诉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原来,小葛没有稳定工作,夫妻关系不和谐,每晚睡不好觉,情绪低落,也拒绝一切社交活动。身边的亲戚朋友能明显感受到她的情绪变化,带孩子时也容易发脾气,后来还发生过自杀未遂的事情。“由于对母亲、孩子放心不下,小葛最后才找到了我们。”奚琼霄说,了解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后来通过心理疏导加上药物治疗等方式,最终使她走出了抑郁的阴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导致抑郁的因素有很多种,社会、生物学、病理学、心理等因素都有可能。”奚琼霄介绍,部分抑郁症出现神经生化的改变,通过药物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分泌,起到抗抑郁的效果。“所以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个心灵上的感冒,是可以被治愈的。”奚琼霄说。

  在奚琼霄看来,除了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一些年龄12至18岁的青少年,30至60岁生活压力大的中老年人,以及一些空巢老人或是长期受躯体疾病困扰的老人,都属于自杀的高危人群。

  及时回应“呼救信号”避免悲剧发生

  “很多青少年会面临升学的压力,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父母的期望值总是达不到,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情绪上的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奚琼霄说,也有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心里总觉得自己能考进班级前5,后来考了班级第8、9名,心里就受不了了。这群孩子本身都很优秀,但是无法接受未达预期目标,所以产生焦虑。

  从奚琼霄介绍的病例中可以看出,很多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在轻生之前都会有一些情绪、言语、行为方面的转变,这些转变其实就是自杀前发出的“信号”,患者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朋如果能注意到这些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据介绍,产生了自杀念头的人首先会经历一个“纠结期”。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会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要这样做,会权衡利弊。“如果周围的人能明显感受到当事人容易焦虑、发脾气、悲观、忧郁,跟他相处时会透露出孤独感、无助感等情绪,作为身边的亲朋,应当尽可能理解、支持,主动倾听,让对方没有负担地进行情感宣泄。”奚琼霄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也时不时会让父母抓狂:以前很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就变得这么不可理喻了呢?“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自我觉醒了,父母其实应该庆幸这一点,因为孩子长大了,他要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想跟成人平等对话了。所以,这个时候父母的倾听、理解非常重要。”

  “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有可能将对方从自杀的边缘拉回来的。”奚琼霄说,一般“纠结期”过后,会出现一个“呼救期”。此时当事人可能已经做了决定,想要轻生,也会向周围人叙述一些不好的状态、消极的念头。“此时的当事人其实还想看一看身边是不是还有人在乎他,身边是不是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这些“信号”,都是“呼救”的表现,“如果此时有人鼓励并支持他,或是主动带他到医院里,通过及时的干预措施,也可以预防自杀。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指责对方,不要质问他‘为什么要自杀,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和孩子吗’,这样反而会加重他的内疚感。”奚琼霄说道。

  经过了“呼救期”,有的人可能已经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决定,此时的当事人反而不再像之前那样表现出负面情绪,也不再讲很多消极的话语,甚至还有兴趣外出游玩,不再像之前那样意志消沉,这个阶段被称作“平静期”。奚琼霄提醒大家,“此时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任何干预措施,情绪却突然好转更要多加留意。”因为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也可能已经决定要坦然面对死亡了。“所以作为家人、朋友,一定要在早期出现‘信号’时,就及时做出干预,主动倾听、劝解,及时带当事人到医院检查,避免悲剧的发生。”奚琼霄强调。

  预防自杀,需要更多关心和关爱

  “‘自杀’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和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和预防的。”奚琼霄告诉记者,每个人都可以在预防自杀方面做出贡献。如果察觉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表现出自杀倾向,奚琼霄建议,首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怀,注重倾听和理解,要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活下去的欲望,不要一味的指责、批评。同时,要尽可能地多加陪伴和照顾,让有自杀倾向的人尽可能远离危险物品,不要让他们长时间独处,做好看护工作。

  “如果通过常规的情绪缓解方法也无法改善,就要尽快向危机干预中心、医院等专业机构求助,请专业人员评估风险程度、评估自杀倾向者是否有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专业化的干预。”奚琼霄说道。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