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东风洒雨露 山乡天地春

宁海对口帮扶晴隆24载交出高质量“扶贫答卷”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10月15日 09:10:14

  记者黄海清通讯员陈丰

  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从空中俯瞰贵州省晴隆县,大地被一片绿意笼罩,新修的公路、桥梁,不断扩展的城镇、产业园,见证着这片西南山乡的沧桑巨变。

  这里是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晴隆曾经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3%,人均耕地仅0.77亩,其中坡耕地占65%,地少土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1996年,全县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这一年,宁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战略部署,结对帮扶晴隆县。来自东海之滨和云贵高原的两只手,从此紧紧握在一起。24年来,宁海始终以扶持晴隆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与晴隆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扶贫协作格局。

  落实市、县两级财政援助资金2.2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12个;推动40多家企业赴晴隆投资近10亿元;培训晴隆县党政干部8102人次,专技人才10215人次,致富带头人440人次;助力消费扶贫超4亿元,带动“黔货出山”近10亿元;募集社会帮扶资金物资4800多万元……24年来,宁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贫成绩单”。

  如今,这里迎来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

  从对虾养殖到成衣制造

  产业孵化,靠山不必吃山

  眼下正是南美白对虾收获的季节。在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每天早上,都有一车新鲜捕捞的对虾被运往兴义市。“每公斤70元,完全不愁销路。”村里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庞新军说,今年将投放虾苗1800万尾,产量在13.5万公斤左右,预计产值近千万元。

  产业扶贫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可持续的脱贫途径。宁海有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则因地制宜——“以你为主,用我之长,补你之短”。根据晴隆县的产业规划,宁晴双方会筛选出一批优质经营主体,通过项目援建、企业引进、技术培训、产品订购等方式,精准帮扶,重点孵化。庞新军的项目能成功,离不开宁海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的丰富经验,也离不开精准的帮扶服务。

  早在1999年,针对晴隆生态和农业双重衰退问题,宁海县以10万元引进2对波尔山羊种羊,帮助晴隆县发展人工草地畜牧业,创造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晴隆模式”,被国务院在全国13个省和贵州43个县推广。

  茶叶、柑橘、西瓜、水蜜桃种植,南美白对虾、水蛭养殖,穿行在晴隆的群山之中,农业处处可见“宁海印迹”。糯薏仁大数据产业园覆盖贫困户4100名;兴鑫茶叶加工基地覆盖贫困户4000余名;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覆盖贫困户770名;水蛭养殖基地覆盖贫困户1040名……宁海帮扶的优质农业项目,带来的是晴隆产业的丰富和多元,更是一户户家庭生计的改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年前,李志彩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养的鸡卖个好价钱,如今,她是贵州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着和人谈生意、接订单。

  2018年,李志彩的龙发服饰被列入对口帮扶项目,宁海投入800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制衣设备的采购更新,还帮助牵线结对北仑申洲集团,提供设备、员工培训和技术方面的定向帮扶。肯吃苦、敢打拼,李志彩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企业销售额做到4500万元以上,员工也从10名增加到120多名,带动了500余人脱贫致富。

  头雁带领群雁飞,和李志彩一样,有越来越多的晴隆农户靠山不再吃山,而是走进工厂、走进城市,或者背上行囊,踏上东进的列车,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