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艺术振兴乡村的宁海样本

——《明月照深林——一个发生在浙江省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节选(一)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11月13日 09:46:00

  

  在今年全国农村脱贫攻坚完胜之际,知名作家浦子的长篇报告文学《明月照深林——一个发生在浙江省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以宁海特有的艺术家下乡激发村民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的成功事例,以具有冲击力的饱满的文学语言与形象,思考和探索了中国农村脱贫后往何处去的问题,被列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近些年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力作之一。本报将摘选书中部分章节,让广大读者一睹为快。

  引子:政府大院的昨天

  这个院子有好多话可说。

  那一天一枚叶子掉下来,竟然与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那个人一不小心,就踩着了那位古代县令卧过犹有余温的泥土。

  这个院子是浙江省宁海县县委与政府的驻地。最早的时候叫衙门。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县后,衙门或政府大都在这里办公。目前,宁海县地处宁波最南部,濒临三门湾、象山港两大港湾,陆域面积184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有18个乡镇(街道)。

  这个院子影响了宁海历史1700多年。

  我是1995年2月进入这个院子的。当时《宁海报》复刊,我是作为一名记者身份进入的,报社就设在院子的西北角。不久,我就调入县委办公室,再调入县委宣传部,然后直到2017年退休,都在这里工作。

  庭院深深,古树葳蕤,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院子里目前有县委办公楼,县政府办公楼,人大政协办公楼,县纪委办公楼,加上原来的档案局大楼和食堂楼。一共五六栋楼房。衙门时候的建筑眼下不见了踪影,唯一留下来的是满院的树木。大部分是上百年树龄的,那些成百上千年松鼠前辈遗下的子孙,成天在这里爬上跳下。有些呲牙咧嘴,有些忸怩作态,有些嗞嗞尖叫,有些默默然然,但我没有看到有一只松鼠不友好。这里边上班的人脸上都带着微笑。微笑是一种人生境界。院子外边的人挺羡慕这种笑的。

  县委办公室小楼前的花园里,有一张石头的桌子。石桌的一边刻着“李涵夫立”字样。查了档案,知道这人是民国期间政府的一个县长。传说这人当县长时还是因为亲民为民深受当时的县民拥戴,但仍然让当时的蒋委员长骂了“娘希匹”。起因是蒋介石先生视察宁海中学时,看到门口的大北门大道中有不少露天粪缸,有碍市容,不文明。李涵夫将头点的如捣蒜似的,之后忙着整治。李县长的整治可谓有力度,据说将县城内能见的露天粪缸都通过各种手段搬迁了。但县域以农业种植为民生计,需要人粪。所以,屡治屡现。这个现象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仍然如野火烧不尽的草根遇春风再萌生,最终到这个县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服务业代替了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成分,街头才彻底消除了露天粪缸现象,但仍然消除不了其在偏远的山区的踪迹。这是农耕经济的尾巴,是另一种文明的痕迹。

  那时候就开始设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却是政府的一个部门,隶属于县教育局,馆长由局长兼任。它承担的不仅仅对全体县民的文化体育教育,还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启迪民智是这个部门的职责。“民教馆的长官来了”,是那时候农村百姓对这个部门来人的称呼。民教馆的人一下乡,乡间就响起读书声,唱歌声,还有眼巴巴可看可爱的农业新技术辅导。所以民教馆的干部,提笔能写能画,提琴能奏能唱,下田手把手教农民种田。

  我还知道宁海历史上有县令数百名,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五代时期的陈姓县令,人民都称他为“陈长官”。他因为为民向朝廷抗税,不惜以身殉职,吴越国王钱鏐感悟,减去宁海百姓田赋,一条生命换来数万生灵。宁海人民感恩不尽,延续世世代代。

  我不知道当年陈长官和李涵夫在哪个屋里办公,但他们留在这里的脚印,犹有余温,历千百年而不消。

  他们的冷热就是县域所有土地的温度。

  当然有一些虚热,比如反右、大跃进、文革等,很多的各种名目的工作组、工作队都从这里派出,走向全县农村。幸亏这些都被纠正了。

  我在这里,见证的是改革开放后,一些实实在在引发社会进步的事。我所接触过的首位县委书记是项建中,他是县城北扩的主要决策人。当地的老干部曾经为他批准建造宽阔的人民路有所争议,但几年后因车辆急速增多道路出现拥挤现状下,转而肯定当年县委决策的前瞻性。

  我看到木结构的房子。木地板,木楼梯。1997年8月18日的特大台风灾害后,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了一篇《宁海县不修办公楼建海塘》新闻,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县委机关的办公楼十分陈旧了。这座砖木结构的房子还是1955年建的。之前,县级机关的办公用房在原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及县党部大院内的旧房。这时的县委书记先是郑瑞法同志,后是陈炳水同志。

  43年的房子成天在响。走楼梯的嘎吱嘎吱和二层楼板上跶跶声。我上班的县委报道组办公室在一层西边,隔了二三间屋子,仍然听得见那架老旧楼梯发出的声音,二楼办公室踩在楼板上的声音。县委的决定就是这里发出的:砸锅卖铁,也要把新标准海塘修好了。我目睹现状,很受感动,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脊梁》。后来获了全国一个小奖,记得曾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这个散发农耕时代特有响声的小楼里,还作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决定。当时,这个县与邻近的奉化、象山两县的GDP总量基本相同,属于宁波大市经济相对落后的“难兄难弟”。当时正处在以GDP总量大小衡量干部政绩的热潮中。三个县暗暗都想争一个发展的头。可这一届的县委班子,毅然放弃单纯的拼经济,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1996年10月县环保局成立挂牌时,悬挂的巨幅宣传标语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03年,我在这里见证了,这一年的10月,宁海县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沿海地区首个“全国生态示范区”。2016年初,宁海县成为宁波市首个“国家生态县”。

  社会反响很大,却不是这一个,而是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整治,特别是对于“青山白化”的整治,即对于乱葬乱埋的治理。县里投入1亿元资金,居然对“三沿五区”可视范围的坟墓进行了迁移和平毁。呵呵,这可是挖祖宗坟的事,不是一般的社会教化行动,涉及上千年习俗和民间信仰。可是,半年过去,全县共迁移、平毁坟墓16万穴。最终的结果是,全县的群众改变了殡葬办法,由原来的土葬改为火葬,生态型葬法大行其道,且公益墓区实现了生态化,全县人民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了一条心。这一步来得不易,我亲眼看到这一届的县委书记郑金平同志,在这些日子里脸色有些憔悴。

  这一届的县委,还在这个院子里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那就是策划和举办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发起“5·19”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

  2000年6月1日,县委书记郑金平从这里出发,参加宁波市委党政考察团赴云南丽江考察旅游经济。当时的丽江市委书记是个很有文化品位的人,记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是宁海县,而收篇之地恰好是丽江。《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看似偶然得来,其实有其必然之处。因为宁海县选择走生态发展之路,徐霞客的这面旗帜为上天所赐。我清楚地记得,这个院子在那些天经常有旅游界的专家学者出入,这个决定终于从这里作出。2002年5月18日至20日,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隆重举行。之后,除了非典之年,历年续办。2011年3月30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有了自己的旅游日。这是一个文明的标志。

  一个小县城的倡议和行动,终于影响了整个中国。

  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的中午,消息就从北京传来,这个院子似乎沸腾了。我看到那些树枝上跳跃的松鼠,似乎不怕人,接近疯狂的边缘。进入院子的人流突然增大,因为那天下午就在县委常委会议室召开首个旅游日庆祝暨开游节大会的筹备会。2019年9月,宁海县成为宁波市首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03年,县域GDP突破100亿元,首次跻身全国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列,排名第82位。2004年宁海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19年宁海县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处于第48位。

  林静国同志任县委书记时,影响农村最大的是村庄道路硬化工作。即政府出钱买水泥,村民义务投工,全县的村庄道路全部被混凝土覆盖。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经赞扬过此举,但也婉约提出被覆盖的道路原来是石子路,而石子路是浙东沿袭千年的特色。他当场肯定我的说法,并要求全县农村注意保护石子路,或者在混凝土浇筑路面时,再铺上这些石子。既硬化了道路,提供村民出行方便,又保护了文化特色。

  有一次我在新任县长褚银良同志办公室采访时,他说刚来宁海,却去过一个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石头村,即茶院乡的许家山村。我特意去了一次,写了一个散文《石头王国许家山》,在《宁海报》刊发时,正值县里的两会召开,他特地在报纸上作了专门批示,要全县注意保护古村落,引起全社会较大关注。从此,这一股热潮一直持续。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