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由琅琅的村名而想起的(上)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11月13日 09:45:28

  金慰祖

  新中国成立初,宁海县城区有十几个村,村村有亮点,多以在缑城的方位、标志性建筑、河湖桥梁、绿荫奇石为名。有东镇、花楼、白石;县圃、市门、上隍;孔庙、杏树、三桃;蒲湖、杨柳、桃源……琅琅上口,连缀成句成章,如一首小诗,细细品味,就能领略到江南小镇古朴而秀美的风韵了。

  蒲湖村(今北湖村),是以村北的“蒲湖”为名。自我祖辈起,居湖畔下叶巷百十年了。在城中读了六年小学,后又在此教了二十五年书……今天,这块地上的拆迁了,遗存少,很怀念,“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玉,无事静坐,便要取出来摩挲一番……

  蒲湖村东依桃源河,西连小米巷水阁凌路(这段桃源河、水阁凌路纵贯南北约600米);南临中大街,北靠古城墙。村中东西走向的大路四条:一是中大街,是桃源桥至小米巷口百十米长;二是桃源河至小米巷的“横街”;三是春浪桥至水阁凌的蒲湖路;四是蒲湖南堤了,长约150米。村子布局像“目”形。村子不大,但内涵丰富,从北往南可分四区块。南堤北为“景观区”;南堤与蒲湖路间可谓“民俗、古宅、金融区”;蒲湖路至横街可谓“宗教、教育、工业区”;横街南与中大街间则是“商业区”了。说句笑话,从当代“旅游”一说,从拱辰门入口,登城墙,游蒲湖,沿桃源河走大路,穿小巷游览观赏,到桃源桥出口,上中大街购物,古村一日游,恐还不能过瘾呢!

  据“志”载,明初“倭寇连年侵袭沿海”,弘治十六年(1503),“倭寇犯水阁凌掠县库”真真猖獗可恶!为保境安民,嘉靖三十一年(1552)宁海知县林大梁倡筑县城。明清时“县署掌征田赋、税银。俸给经费,悉定额留县坐支”,县财政要出钱筑城,难度极大,故知县“倡筑”,向百姓发倡议,百姓踊跃。在平地上垒城不易,人丁少,劳力不多(明隆庆1567——1572间全县人口仅五万多,直到1949年缑城人口也只有一万三千多人)工程量大,全靠人力,城外挖壕沟垒城,就说城砖,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1厘米,重30斤,需多少城砖。挖多少土,做多少泥坯,需多少砖窑柴火烧制,需多少人捣制泥灰,搬运砌墙?但如此浩大的城垒“凡一年另五月而成”,真不可思议。城墙高2丈4尺。厚1丈8尺,方圆1541丈。造城门六,东为靖海,南名迎薰,西谓登台,北号拱辰。复于西南设小南门,西北设小北门,分别称登瀛、望阙。门顶冠敌楼,设窝铺戍守。郭外凿成为河,深1丈,宽丈五,跨石桥以通往来。在垒城期间——1553年7月,倭寇围城,原无险可据的缑城终有屏障,城内密锣紧鼓,官兵手执兵刃,百姓手持长矛大刀、锄头草耙拥上城头,居高临下,日夜坚守,“历七日倭寇退”……先人为拒外侮,同仇敌忾,顽强坚韧的壮举,为宁海历史留下了可歌可颂的篇章,值得骄傲和点赞。

  我辈有幸见得古城墙,此时东门至南门及西门可见残存,可能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南门发大水“城崩三百余丈”,后未修筑所致。1956年我是沿桃源河往南出“城墙缺”去跃龙山读初中的。东门经大北门到小北门这段虽有缺口,但城墙尚称完整。

  一面城墙四面山,我们可在坑坑洼洼的城头顶上玩耍,放鹞(风筝),鹞上还绷着橡皮筋。大大小小的马褂鹞、蝴蝶鹞、蜈蚣鹞……争先恐后飞上蓝天,嗡嗡嗡地作响、稳稳当当地俯视着大地。

  城外是护城河,河边有尼庵“观音阁”、玄武庙,不远处是五丰堂路廊——在此踏上“北道初程”,此外是无际的良田和隐见的村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