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放带鱼饵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02月05日 10:54:55

  洪昌成

  人们常说“要吃带鱼,冬至前后;要吃黄鱼,清明谷雨”。言下之意,吃鱼应讲究季节,正所谓“冬鲻夏鲈,麦黄季节吃虾蛄”。若吃不应季节的鱼,不仅味道不好,而且鱼肉瘦,骨头硬,弄不好,还会被鱼刺卡住喉咙。冬季最好吃带鱼,那时节的带鱼体内积蓄了丰富的脂肪,肉质厚实、鲜嫩、油润,骨头也软,口感特别好,但要数冬至前的带鱼味道最好。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生产队常常放带鱼饵。那时我还小,不谙世事,以为“放带鱼饵”就是去海洋上钓带鱼。因为之前我们已吃过许多“钓带”,有的钓钩还留在鱼嘴里呢。听说这是用带鱼钓带鱼的。每当秋收冬种刚结束,生产队里就来了放带鱼饵的——从象山石浦来的抲鱼人,陪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当地的担保人。他们与生产队长好说歹说,讨价还价,终于以一斤番薯丝干换两斤带鱼的交易而成交。按当年番薯丝干的价值计算,也就是一斤带鱼约为人民币0.2元。在那物质匮乏,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我们小孩子岂敢有大鱼大肉的奢望。当大人们都说放带鱼饵了,自然心中暗自高兴。

  我们天天祈盼着,忽听汽笛鸣叫,渔船早已停靠在小码头。于是村里大人小孩忙着去船上取带鱼。提着篮子的、挑着箩筐的人群来来往往。船舱里的带鱼堆积如山,没有什么冰冻鱼,一条条白蜡似的带鱼,活脱脱的新鲜、耀眼、诱人。这一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母亲给我们做了一大锅带鱼羹,新鲜美味,那醇香浓浓的鱼汤黏住嘴唇,一家人吃得咂咂作响,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带鱼太多了,一时吃不完,除了送亲戚朋友,留足过年的,或腌或晒,慢慢享用。

  记得有一年,我们生产队照例放了带鱼饵。可这一次的“饵”不是番薯丝干,而是钱。原来渔民在出海之前需购置网具、柴油、粮食等一干设备和物资。那时国家没有贷款,他们只好以这样的方式向农民借贷。各农户可根据自己的财力和需要,或多或少凑足了抲鱼人的成本费。在担保人手拍胸脯,办了一切手续后,喜滋滋地拿钱走人。

  这一年,我们直盼到年底还是杳无音讯。父亲说,今年捕不到带鱼,这带鱼饵可能要“黄”了。直到第二年开春,时至清明,忽然喜从天降,担保人通知大家快去船上拿黄鱼。于是人们纷纷涌向码头,此时人声鼎沸,一片忙碌。我们兄弟俩挑着大竹篮,踩过颤悠悠的板跳,好不容易来到船上。呵,满舱的大黄鱼,在春阳的映照下,金鳞灿然,令人喜爱。一条约有三四斤,最小的起码也有一斤多重。船老大说,这是“老三黄鱼”,几十年难得一遇,价格极其昂贵。而我们称的黄鱼按5角一斤计算,虽然比带鱼贵,但黄鱼的身价毕竟比带鱼高。

  这一天,沿海小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刮鳞、剖鱼、取鱼胶(鳔)。母亲让我们用棒槌敲鱼胶,敲烂了糊在自家板壁上晾干,待过节时备用,这是一道上等的菜肴。黄鱼太多,忙得母亲难以处理,鲜熬、红烧、晒鲞,数咸菜煮黄鱼最鲜美。渔民拿黄鱼与农户换咸菜,一桶咸菜换一桶黄鱼,两厢情愿,相得益彰。当然用稻米能换得更多的鱼。那年月,粮食比鱼更珍贵。

  岁月如烟,时过境迁。现在的渔民不再像当年那样穷困潦倒,在国家的支持和关怀下,他们出海捕鱼现代化,安全设施有保障,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海洋污染日趋严重,野生鱼类逐渐稀少。如今市场上带鱼、黄鱼虽多,但都是养殖的。据渔民介绍,大多鱼类是在海洋上圈养的。即使遇台风、大潮等破网出逃的黄鱼、带鱼,与纯野生的滋味也截然不同。野生黄鱼多得吃不了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当年的滋味了。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