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弘杨三眺(下)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03月05日 08:46:25

  浦子

  稍迟来的客人就看到,白花花的豆浆从一座石磨中漓下来,淅淅沥沥的,跌入磨下的豆腐桶里。客人就想加入其中,戴着蓝帽穿着蓝袄的妇女就把磨杠让给客人。客人使了好大劲,才让磨杠的直力转换成石磨的旋转力。这边的磨还在沥着豆浆,那边喝彩声响起来,那是一伙客人对着一个石臼摩拳擦掌。原来是主家在捣青麻糍。原来是“公捣捣,婆添添”夫妻两人的活,客人却要替这个男主人使使劲,结果抡起捣插头(木锤)不听使唤,不是锤到了石臼沿,就是在青麻糍上只留下浅浅的吻痕,力气却是费了不少,几下之后就气喘吁吁,大冬天的,脸额上竟有丝丝汗津生出。

  喝彩声刚歇,那边飘过来浓浓的香气。大家就水一样涌过去,原来是一家人在打糖划糕。当热锅中拌好的糖料铲入案板中的糖盒时,擀面杖迅速将其擀平,待糖料稍微冷却,当家嫂刀起糖落,嗦嗦嗦,一块块方形的米胖糖花生糖芝麻糖就出来了。第一盆糖就供在灶司菩萨画像前。村里有一种说法,腊月二十三,灶司菩萨要上天复命,顺便向玉皇大帝汇报一下所在人家一年里的善恶品行。这个供品就有些暧昧。一群孩子拍着小手笑着叫起来,哦哦,二十三,糖瓜粘……

  在这个空间里,包粽子的,烤洋芋的,煨番薯的,烤毛芋的,爆米胖的,还有拔河的,跳绳的,跳舞的,都能令人想起童年的过年趣事。

  吃,吃,要吃自己拿,家家的当家嫂都这样叫着。

  临中午,有些客人吃得满嘴香香的走了,好多人留下来吃中饭。和毛笋节期间一样,吃饭地点在文化礼堂。它的前身就是杨家祠堂。餐桌一排排的,放着弘杨的村民从山上捕来的野猪野兔,还有新近开始种植的高山蔬菜,自己制的紫番薯烧酒,二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无任何污染,全是绿色无公害的食品。

  这些客人中,有些是闻名来的。有些是好心的记者在网上宣传有此活动而主动预订餐位的。

  吃了,抹一抹油光可鉴的嘴巴。有些预订的客人付了餐费。而一当这些客人中有村民相识的,一律不收。

  有个人看了一眼,他大概是山外来的商家,好心的提议,客人订的餐,该收钱的,这是天经地义的。

  嗤!弘杨人笑起来,客人来了弘杨,有肉就吃有酒就喝,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不过,村里在黄坛镇的支持下,即将把原茶厂的厂房,改建成合乎规范的农家乐和民宿,那可是农村旅游经济的新宠儿。

  到时候,熟人就白住白吃吗?我问。

  坐在我旁边的村民和村干部,毫不犹豫点了点头。我为他们高兴,在一切唯利是图的世界中,谁能不奔这仁字当头的弘杨来呢?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标准的杨氏表情,不卑不亢,且人人的脊梁骨都挺得直直的。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