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红色书香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06月11日 08:49:48

  远山

  这是一个父子口耳相传的故事,其中的细节并不完整,但在我儿时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自豪的种子。

  每一年清明节,父亲和母亲会带着很多祭品去范家村附近的山上扫墓,母亲割杂草,清理周边,上香,点蜡烛,烧纸钱,奉上供品;父亲用锄头挖取一些新土,砍一些新鲜毛竹挂幡;这些事情每一年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太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曾经儿时的我满山奔跑嬉闹,现在长大了,对于清明祭奠先人多了一份敬畏和思念。

  范功臣,他是我爸爸的爷爷,第一次听到他的故事,是在小时候的清明节。从大人口中听到的故事,大都来自前辈的口耳相传,很多缺乏科学的考证,但是关于我爸爸爷爷的故事,却是我至今听到唯一的故事。爸爸口中对这位先人的描述是人高马大,满腹经纶的晚清秀才形象,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家中还有一些田产,所以并不只依靠劳力养家糊口。在那个清末民初动荡的年代,所有有文化的青年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喜欢出去闯荡一番,或为功名,或为理想。我的先人范功臣就是这样一位青年人,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无产阶级的理想开始奋斗,抛弃家中安逸的生活,选择清贫,主动到偏远的农村深山里进行革命运动。

  后来再长大些,我开始主动问爸爸,我爷爷的故事,关于我爷爷,我父亲总是埋怨爷爷太辛苦,家里孩子多,饭不够吃,一开始以为我父亲不喜欢劳动,后来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很小就为家庭分担许多,自己挣的钱也大多数上交家里财政,父亲希望爷爷保重身体,不要太辛苦。因此我儿时的记忆里,为什么爷爷对我最为疼爱,大概也是因为父亲忠实的人品,让爷爷对我这个孙儿格外疼爱。爷爷是农民,也是一名乡村老师,爷爷经常去岔路、桑洲教书,一去就是一周,带上一周的口粮,后来我长大了,从大学毕业,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大学生村官,机缘巧合,我被分配到岔路镇,更加巧妙的是我分到了岔路镇白溪村,在一次清明防火的时候,从与我一起站道口的老人口中得知,他是我爷爷的学生,从他的年纪看来,应该有六十多岁了。自那天之后,我的名字就在全村的老人口中传开,范老师的孙子在我们村里当村官,村里的老人经常会跟我说话,给我送一些麦饼小吃,我也问起了我爷爷怎么样,他们说范老师人很好,经常会分东西给他们吃,回想起爷爷的身影,他是很消瘦的,自己不够吃,却还要分给他的学生,一副老花镜大概有一千度,眼镜框断了就用胶布绑起来。爷爷教书的地方是在山坡上的矮房子,吃住都在那儿,现在已经是断壁残垣了,但是依然让我感到敬畏,爷爷的人品,简朴忠实,两袖清风。

  爷爷退休后,父亲进入学校工作,一工作就是四十年,在学校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老师。后来有一天,父亲拿了一张报纸来告诉我,上面有我父亲爷爷的名字,范功臣,他在1927年被宁海党组织委派到桑洲白岩小学任教,占领学校教育阵地,同年春,中共桑洲支部成立,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里,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偏远的农村渐渐燃烧开来,传递了红色的书香。这时候我对自己家的长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红色的书香也会传递下去。

  (我在党旗下成长)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