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白首穷经通秘义(下)

——储建国与科举文献展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06月11日 08:49:48

  陈剑飞

  此外,一批院试、乡试、会试朱卷,有关考场规则的《监临条约》《三场程式》文献,也值得一睹真容。展陈的实物中,还有官方编纂的科举考卷汇编,古时廪生参加院试保结亲供单,参加府试互结三单收据凭证等等,这些文献,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古代科举文化的系统性,或者说是一个个证据链。目睹这些文献,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了古代学子们皓首穷经的岁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些学子除了面壁捻须,还需穿越崇山峻岭长途跋涉,路途上披星戴月,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的脚力,才能到达读书人视为圣地的考场。而在路途歇宿的旅栈里,这些学子做着功成名就的美梦,几十年青灯面壁的奋斗目标,都押向这试场。而中与不中,一切充满变量,是煎熬等待中的未知数。

  “金榜题名时”科举文献展览,还附带摆设了一些与科举相关的什物,有清代精致的“五子登科”青花瓷碗、背面刻有“五子登科”或“状元及第”的铜镜、“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帐钩、绣有“指日高升”“读书成名”“连中三元”字样的钱包等,佐证了科举文化已深入到古代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铭刻于百姓日用器具之中,成为那个时代朝野上下都崇尚的价值取向。据储建国介绍,他还收藏着刻有科举吉语的铜质、银质花钱百余枚,因展厅限制,此次无法陈列出来。此外,展橱中也摆放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用具,如年份久远的四对汉代“砚台研子”、晚清“下笔如有神”高浮雕朱漆笔插、精致玲巧的象牙制裁纸刀、有铜石陶瓷多种材质的各式砚台、刻有“问政学堂”“十倍山书院”的戒尺、雕有学子捧读图案的花板等等。这些展出器物与文献一起,让观看者在橱窗边流连忘返。

  还有一件实物不得不提。这是一块长61厘米、宽31厘米,像手帕大小的“丝绸夹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有234行、每行约180个字。这四万二千多的文字小如芥粒,得有多好的眼力才能看清楚啊!在薄如蝉翼的丝绸上,把文字微缩到这种程度,古人真的煞费了心机。这丝绸夹带干什么用呢?有人猜测是带进试场作弊用的,也有人猜测是便于随身携带,作温习用的。现在我们抛开用途不说,单就当年书写者的细笔功夫,是怎样了得!

  有科举以来,宁海功名最高者为明代探花卢原质,严格意义上说,宁海没出过状元,但“金榜题名时”科举文献展的展板里,把祖籍在宁海的状元章鋆和出生于宁海的状元洪遵等拉了进来。事实上,一个县域有没有出过状元倒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科举高中功成名就的学子,在入仕以后做了些什么?人品与骨气怎么样?有没有留下值得后世传颂的事迹与有价值的著作?纵观近当代在各学科有顶尖研究成果的,也未必都是当年的“高考状元”。科举只不过是一种考试的手段,而非达成科研成果与伟人伟绩的等号。这是我看完“金榜题名时”科举文献展所想到的。后人把“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视作人生最美好的一刻,但那也仅仅代表中举学子和新婚郎夫当初喜悦的心情罢了。

责任编辑: 赵稚娴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