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对文化偏执性的反思

——对浦子小说《龙窑》的一种解读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11月12日 08:45:50

  朱首献

  浦子的《龙窑》是一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思考的作品,这种思考集中体现在作品对王世民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偏执性的审视和批判上。

  在作品中,王世民的身上被笼罩了一层光环:科学民主、大兴实业、自由平等等,王世民身上具备这些进步理念的基因,他也是实践它们的急先锋。他的出现搅动了王庄的一潭死水,给危机四伏的王庄带来了片刻宁静。至此,有人可能会认为,王世民应该是进步的使者、光明的化身,是王庄人的救世主。但若这样理解,显然是低估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使之大打折扣。在我看来,《龙窑》中作者对王世民的褒扬其实是虚晃一枪,作品虽然不断地提升着他的形象高度,但是,在深层次上,作者却对王世民所承载的进步文化的偏执性进行了冷峻的思考、严厉的抨击和批判,从而使作品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并成功地塑造了王世民这样一个生动演绎了西洋进步文化偏执性的镜像。当然,深入理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走进作品,进一步搞清楚王世民这个形象本身。

  王世民是谁?这是曾经困扰他无数次的问题,作品最终给出的答案是,他是火!火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是火种,是光明,但你不要忘了,它也可以是魔鬼,是灾难。那么,王世民带给王庄的究竟是什么?珠珠婆的话一语中的:下王庄不得安宁,上王庄难逃厄运。同时,王世民事业的不断发达又是和王庄的日益堕落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人们的贪欲被激发,而且还引发了一场人文生态的灾难。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是翠香对小时候听到的魔瓶故事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让她心里隐隐发痛,而且认为自己就是罪人,于是,她陷入深深的自责。翠香的自责显然强化了作品对王世民的否定力度。的确,王世民就是一个魔鬼,他不仅不能拯救王庄,反而将之推进了万劫不复的魔窟。因此,与其说王世民是天使,倒不如说他是魔鬼,他最终掉入龙窑的火眼显然不能视为一场涅槃,而是他的文化偏执性在中国本土的暂时终结。

  王世民存在的终极价值就是烧制龙缸,龙缸在作品中喻示着王世民的彼岸理想,是他生命的精神家园,为此,他不断地进行科学实验,接受科学知识的洗礼,最终的失望使他吃掉了实验室中的书籍和玻璃试管,而且以身祭窑,不仅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带走了忠实地追随他的徒弟和他曾经播下的火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得出的“我是火”的答案或许就是他对自己魔鬼性一面的反思和对其自身文化的偏执性和毁灭性的一种醒悟。

  作品在真假混淆、实虚不分的艺术牵引中把文本的内在批判张力拉伸到了一个相当大的限度,同时也使文本深层的意蕴与魅力被尽情地放大。在文本中,王世民是火,这显然不可能,因为它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在艺术逻辑中,他又是火,他与火一样,虽是光明,但却具有毁灭一切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貌似认可实则批判的方式,彰显了独立的人道视野和思想境界,也是在对王世民这种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纠结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副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面孔。

  作品最终的结局并不预示着新的历史的开始,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可怕的轮回。作品的结语是悲凉的:太阳也是要下山的,尽管它眼下亮光光的让人喜欢!文学需要给人以希望,但它拒绝欺骗。因此,《龙窑》是真诚的,在它之中,我们看不到欺骗,但也得不到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彻心透骨的凉。作者寄寓在王世民这个真实但却又诡异的形象中的,是严肃的批判理性和对所谓的“先进文化”内在偏执性的反思。

责任编辑: 葛艺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