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少壮工夫老始成

——序《“八秩墨痕”潘志光邵常娥书法作品集》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1年11月26日 08:43:23

  储吉旺

  我没有水平可以评论潘志光先生夫妇的书法艺术,但,我有一点可以说:这两位老人的书法作品的线条奔放飘逸,无障无碍,纵横不羁,随心所欲,很有青春气息,没有一点暮气。

  我与潘志光同事二十几年,认识他,了解他,知道他在年轻时候便喜欢书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岁时,他已在《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发表诗歌。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成绩斐然。著名诗人、诗评家洪迪说:“潘志光的诗之光自在长明,是中国诗坛一帧亮丽风景。”但他没有把毛笔扔掉。

  早年,潘志光从事新闻报道和秘书工作。后他在人生道路曲折行进时,我请他到公司任《如意报》总编辑。他用自己的智慧宣传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推进国内外市场销售,让中国西林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有西林。功劳卓著。

  潘志光工作之余,读书写诗,在业余时间写就一部两块砖头般厚的“具有震撼力的诗歌巨著” ——《冬天与春天》。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名很早”,“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浙江诗歌创作的中坚分子”;他的书法也很好,但被诗名所掩盖。

  大凡有成就者,都非经一日之寒。我曾听说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为了让儿子沉下心来练书法,要他把天井上放着的十八缸水作墨水练字,直到水写干为止。王献之不负父命,刻苦练习,终于成为父亲之后的又一大家。

  潘志光练书法也有这样的一点精神,将公司大量旧报纸搜集来练字,这是要有一定毅力的。有人曾说,用旧报纸练字,是不会进步的。潘志光却把旧报纸当宣纸,尽情地挥洒,每天午饭后坚持,正如陶渊明诗曰:“少壮工夫老始成”,“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是磨破砚台终有果。

  参观潘志光夫妇“八秩墨痕”展,有二大特色让参观者叹服:一大特色是夫妇已八秩之年;另一大特色,夫妇俩都写草书,这在当代八秩夫妇中是十分稀缺的。正如宁波著名书画家陈承豹所说:十分震撼,十分罕见。宁波市文联原党组书记、老书家杨东标携夫人朱莲芬看展后称赞:这些书法作品功底深厚,风格独特,展现出熟练的用笔和才气;尤其是邵常娥的草书纵横飘逸,一拓直下,连绵不绝,在动感的笔画中,令人感觉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书法颇有研究的徐长春点评:大气磅礴,笔下乾坤,龙飞凤舞,神出鬼没,变幻莫测。宁海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储功彭说:字里行间看到了潘志光的风骨,领略了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宁海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张文宽评价: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宁波七塔禅寺可祥方丈赞叹:酣畅淋漓,神釆飞扬。原《宁海报》副总编、老书家楼明月品评:潘志光书中有诗的意韵,一种大江东去的豪放气度,一种风云激荡的呼啸语言,一种奔腾飞卷的拍浪式节奏,这是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入展式书家永远无法企及的。

  “八秩墨痕”展还获得了有“中国第一刀”之称的著名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韩天衡大师的点赞。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铁平和无锡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顾青蛟评点:潘、邵书法笔势奔涌,墨气腾飞,乱中有序。看得出来,两位上年纪的书家至今还坚持在砚边行走。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荣荣评语:笔走游龙,意满天地。甘肃省文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高凯点评潘志光的书法:纵肆、飞动、狂放,能吸引人的眼球。

  其他的赞誉不再列举。

  邵常娥与潘志光同心、同德、同龄,同是冠庄人,同钟情草书,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潘志光夫妇书法展,在宁波图书馆展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得了市艺术界、文化界、新闻界、企业界、戏剧界以及宗教界等人士的好评。这让我思考,一个人能办成一件留下好口碑的事,非常不易。比如办企业,办强办大办久,没有经历一番寒心彻骨的折腾是不可能的。潘志光夫妇书展的成功,对我们是有一定启发的:启迪我们做任何事,敢于经历风雨,敢于坐冷板凳,敢于专业专注,到老终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感悟后草就一首诗:

  半世兄弟如意路,

  铁笔点穿砚台破。

  一生画卷流水音,

  八秩书展龙飞舞。

  难得夫妇双展翅,

  且让甬江添彩墨。

  不作蛙步踏沙泥,

  敢钓金鳞翻江湖。

  潘志光和邵常娥夫妇,爱国、爱党、爱诗文、爱书法的人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 葛艺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