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建言资政书写新篇章 履职为民不负新时代

——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委员参政议政发言摘要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1月25日 09:08:56

  1月22日上午,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10位委员围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品牌创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等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进行大会发言,深入浅出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现将部分发言摘录如下:

  关注困境儿童 助力共同富裕

  民盟宁海县基层委员会 张锦颖

  困境儿童保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的希望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困境儿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对全民小康、共同富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况

  (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存在分布广泛、重点地区突出的特点。(二)从形成原因来看,因缺乏有效监护导致陷入困境的儿童问题突出。(三)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县绝大部分困境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四)从困境情况来看,陷入安全发展困境问题亟待关注。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二)困境儿童的认定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分类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二)压实压细责任。(三)完善认定标准。(四)坚持分类保障。(五)培育壮大公益组织。

  以数字环保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民进宁海县总支部 周宗云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指的是持续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也提出“迭代升级生态优势,树立美丽建设新标杆”“创成省无废城市”的任务举措。

  一、建设现状

  (一)实施政策引导,统筹源头减量。(二)建立收运体系,优化分类收集。(三)推进设施建设,提高处置能力。(四)构建联动机制,促进综合监管。

  二、存在问题

  (一)系统解决方案不完善,监管不全面。(二)收运处置网络不健全,流程未优化。(三)“无废理念”宣传不到位,机制未成型。

  三、建议对策

  (一)建立数字环保标准体系。(二)健全数字环保闭环管理机制。(三)完善数字环保宣传体系。(四)建设数字化装备与人才储备库。

  加快电商发展 推动共同富裕

  民建宁海县总支部 项莉莉

  我县农业产业基础扎实,电商发展氛围浓厚,农村物流体系初见雏形,也培育出了“宁海白”枇杷、长街蛏子等多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具有发展壮大农村电商的良好基础。

  一、现状分析

  (一)农业产业基础良好。(二)电商发展氛围浓厚。(三)农村物流体系初步搭建。(四)品质农业建设初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电商人才紧缺。

  (二)系统化工作机制不完善。(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体系还未建立。(四)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仍不健全。(五)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尚未显现。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观念迭代升级,让电商基因嵌进去。(二)推动机制迭代升级,让发展合力聚起来。(三)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让标准体系搭建好。(四)推动物流迭代升级,让特色产品走得快。(五)推动品牌迭代升级,让宁海珍鲜叫得响。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实现产品品质“保鲜”

  县政协农业和农村界 郁懋楠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可以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有效提升我县农产品产区商品化处理能力和信息化、品牌化水平,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提高附加值和溢价能力。

  一、现实基础

  (一)产业基础总体良好。(二)区位优势比较突出。(三)建设平台已经具备。(四)基础设施初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规划推进较慢。(二)专业装备技术比较落后。(三)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四)政策宣贯和人才培育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建设规划。(二)推进“双强”行动,实现品质“保鲜”。(三)完善物流体系,提升专业程度。(四)开展政策宣贯,强化人才培育。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县政协妇联界 王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

  一、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阵地日益完善。(二)家庭教育队伍不断优化。(三)家庭养育照护活动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家庭教育在政府、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二)经费保障不到位,有限的资金无法经常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也无法更好地提供儿童参与实践活动的场所。(三)家庭教育内容重复多。(四)家长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误区。

  三、对策建议

  (一)拓宽阵地,完善功能,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二)优化团队,科学引导,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三)搭建载体,形式多样,丰富家庭教育理念传播平台。

  建立服务支持体系 加大法治民企建设力度

  县政协工商联界 童跃

  建议我县率先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决策先问法”服务支持体系,加大法治民企建设力度,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我县民企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一、现状

  部分民企因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和发展难题。

  二、原因

  (一)部分民企对依法治企认识有待提升,注重抓生产、抓经营,但抓合规力度还不够。(二)法律、法务、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亟需加强,结构性能力有待提升。(三)关于法治民企建设的齐抓共管格局尚未有效形成,依法治企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调查研究,梳理民企发展中的各类涉法问题,研究源头治理的有效办法。(二)及时发现预警,建立常态化监测发现、预警报告的工作机制。(三)精准协同服务,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齐抓共管、服务为先的工作体系。

  盘活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县政协文艺体育界 林轩宇

  红色资源是记录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载体,宁海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仁人志士辈出,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要求,做好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

  一、资源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导规划下,各乡镇(街道)大力开展红色资源的有效建设,在实体化保护的基础上,已形成了“红色+乡村”“红色+绿色”“红色+旅游”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但同时,我县的红色资源挖掘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二、问题原因

  (一)缺乏总体设计和整体性观念。(二)专业的人才队伍不够。(三)宣传渠道不够多样性。

  三、解决建议

  (一)深挖红色资源,系统梳理利用。(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走融媒体与多媒体之路,实施好红色资源的宣传传播工程。(四)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横向合作。(五)切实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

  深化品牌创建 提升发展质效

  县政协科技界 叶倩

  深化品牌创建,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现状和做法

  (一)商标品牌数量稳步增长。(二)政策环境总体向好。(三)标准创建深入开展。(四)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推进。

  二、短板和弱项

  (一)创建主体内在驱动力还不强。(二)品牌梯队“头大腰细脚轻”问题突出。(三)品牌价值不高。(四)品牌创建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举措和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增进品牌创建推力。(二)坚持分类培育,增进品牌创建拉力。(三)坚持创新驱动,增进品牌自身实力。(四)创优品牌发展环境,增进品牌创建合力。

  以职业教育推动宁海智造发展

  县政协无党派人士界 裴东良

  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破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荒等问题,助推宁海争做建设“重要窗口”双优模范生。

  一、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三)职业技能培训效能突显。

  二、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供需不平衡较为严重。(二)职业教育发展瓶颈较为明显。(三)职业教育的氛围营造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职业教育向好发展保障机制。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健全高效投入机制;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二)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向前行。立足需求端,靶向育人;立足供给端,靶向用人;立足人才端,靶向留人。(三)创新宣传方式,营造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良好氛围。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扩大校企合作影响力;扩大典型引路影响力。

  归巢筑梦 赋能未来

  县政协社会保障与福利界 陈晓琴

  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吸引宁海籍高校毕业生回流,能促进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宁海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县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一、回流现状

  5年来宁海毕业生返乡就业率有所下降,流向地主要为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流出的高校毕业生本科学历占60%以上。

  二、原因分析

  (一)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对本籍高校毕业生的吸附力有待提升。(二)产业格局还不够大,对本籍高校毕业生的拉动力有待提升。(三)平台空间不够广,对本籍高校毕业生的承载力有待提升。

  三、促进建议

  (一)做强区域经济,奋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二)做优发展平台,全力释放高校毕业生聚业动能。(三)构筑最优生态,致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四)依托产业人才学院,着力赋能回流高校毕业生。(五)注重密切联系,努力增强宁海高校毕业生返乡意愿。

  (记者屠以撒陈丹萍李江林整理)

责任编辑: 葛艺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