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联络站——爱吾庐

“爱吾庐”外观
“爱吾庐”位于大佳何镇涨坑村,是涨坑村人林大高晚年回乡建造的住所,后由其子林天斗居住。1941年,它成为台属至苏北的地下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是宁海北乡安全接送和撤退党员干部的重要交通联络站。
林家可谓是书香门第,林天斗祖父林岐山是清朝贡生,父亲林大高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曾在辛亥革命时任浙江护国军第一师第三团三营营长,1927年任杭州市公安局督察长。林天斗自幼聪颖、才思敏捷,在宁波中学求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创办抗战刊物,策划并参与宁波的“一二·九运动”。1937年,他高中毕业到天台,先后担任国际新闻社台州通讯站通讯员、天台育青中学教员。1940年1月,林天斗加入国民党天台政工队,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徐道荔,并且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1941年皖南事变暴发后,国民党反共愈演愈烈,台属地区一片白色恐怖,各县共产党组织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保存党的骨干,积蓄革命力量,按照中央撤退“红干部”指示精神,中共台属特委受省委委托,于1941年8月建立一条台属至苏北的地下交通线,部署撤退台属和浙南(温州)、处属(丽水)等地党的干部去苏北抗日根据地。这条地下交通线将三门作为接待转送干部的起点站,在临海、天台、宁海等县建有多个联络点,互为相通,形成以三门县为中心的交通联络网。
受台属特委指派,徐道荔化名徐力三来到宁海建立北乡交通联络站。他考虑到自己原在溪下小学教过书,又与林天斗在天台政工队认识,林天斗还是地下党员,政治上比较可靠,就想在大佳何涨坑村林天斗家建立联络站,但这样做,显然会让林家陷入危险。林天斗得知徐道荔的想法后,他毫不犹豫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即使牺牲生命我也在所不辞。”见徐道荔还犹豫不决,林天斗说:“如果能用我家一个爱吾庐换来千家万户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幸福自在生活,我愿意。”于是,宁海北乡交通联络站就在林天斗家建立了,也就是涨坑村村民口中的“爱吾庐”联络站。从三门到涨坑村联络站,沿途有桑洲、前童、黄坛等党支部的联系和帮助,组成宁海地下交通线。
涨坑联络站由徐道荔和他妻子林留春负责,与台属特委组织部长郑嘉治单线联系。期间,徐道荔以省财政厅驻宁海税务稽查所稽查员身份,向发抗战财的暴发户要“外快”,以筹集党的活动经费。1941年,中共天台县委代理书记赵鉴源家曾搬到这里居住,后转往上海。1942年徐道荔与包珠凤、杨湘君等从涨坑联络站转去苏北抗日根据地后,该联络站就一直由林留春负责联系。
1941年9月至1942年5月,这条地下交通线安全接送撤退包括李乐山、金良才、丁学渊、丁学精、陈碧如、张子文等人在内的百余名共产党干部。这批干部的北撤,既保存了党的骨干力量,也为壮大苏北革命力量和迎接下一个革命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主席说:“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联络站是党组织依靠党员,依靠群众,同国民党反共行动进行斗争的重要阵地。交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地掩护了党的干部,为革命事业保护了一批骨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刘晓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