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一市吃枇杷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5月27日 09:04:07

  牛人

  “一市吃枇杷去啰,”“一市吃枇杷去啰!”家乡在呼唤。

  周日,挈妇将雏来到家乡一市吃枇杷。陈蟠线车轮滚滚,一辆紧接一辆,络绎不绝。车过枫槎岭隧道,成片成片的枇杷映入眼帘,一排排由顺丰快递搭建的枇杷临时销售棚扑面而来,成了一道季节性很强的风景线。“枇杷要否,枇杷要否……”果农的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好不闹热!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以叶形似琵琶而得名,农历小满时节前后不过半月时光,枇杷作为无可取代的入夏第一果,这段时间的朋友圈都被她的颜值刷屏了。而一市的枇杷尤其可圈可点。

  时光倒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我还在宁海县林特局工作。一市村劳动模范叶建国在他枇杷基地成片的果树中发现一颗特别的白枇杷,果形圆润,果肉乳白,鲜嫩多汁,入口即化,酸甜可口。叶建国把这颗枇杷自命为“白荔枝”,并以此为母树嫁接十几株,形成小批量的“白荔枝”枇杷基地。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了著名的枇杷专家——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刘权教授(有意思的是我在浙农大读书时他竟是教我统计学的老师),请他来为“白荔枝”枇杷诊脉开方。

  转眼到1999年宁波市农业博览会。宁海的望海茶、白枇杷等名优农产品在农博会上大放异彩,品尝采购人群蜂拥而至。第二天得到通知,时任宁波市市长张蔚文要来农博会参观。当时白荔枝枇杷产量不多,为了能让张市长品尝到“白荔枝”枇杷,同时又要保证摊位枇杷不能断档,叶建国急中生智,把枇杷吆喝到十元钱一个。“枇杷论个卖”成了宁波农博会轰动一时的新闻,但还是阻挡不住抢购的人潮,最后索性不卖,留着第二天让张市长来摊位品尝。张市长尝后赞不绝口!

  那时的宁海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提出了“以工业思路抓农业,围绕主导产品抓落实”的口号,“白枇杷”也就被列入了宁海十大主导农产品予以扶持发展。县政府聘请刘权教授为枇杷产业技术顾问,并由时任副县长王劳旺联系枇杷产业。曾经为人师表的王副县长高度重视,亲自带队到杭州塘栖参观取经学习他们的“软条白沙”,到太湖边上苏州的洞庭山学习他们的“东山白玉”,到福建莆田学习他们的“解放钟”。几大全国著名枇杷产地转下来,最好的还是宁海一市的白枇杷!

  根据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我们林特局在越沙线公路(越溪至沙柳)两侧规划了万亩枇杷基地。2003年,在DNA鉴定基础上,由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农科院专家联合评定,宁海一市的白枇杷为变异的枇杷新品种,并正式定名为“宁海白”。2004年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林木推广良种,这为一市白枇杷的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我也曾动员我的一位办厂朋友,利用工商资本到一市东岙古竹湾承包荒山150亩,兴办枇杷园。时至今日,一市白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产值超亿元,真正成了富民一方的主导农产品。

  世人皆知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忘记了这首诗的前两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诗中的“卢橘”实际上指的就是枇杷。一市人可相当有才气,无意中让白枇杷攀上了苏东坡名句的高枝,当初把白枇杷取名为“白荔枝”。天生丽质的白枇杷也的确丝毫不逊色于荔枝,几颗水润清甜的白玉下肚,润肺提神,味道更胜一筹。

  每年初夏这个时候,携同家人,叫上朋友到家乡吃枇杷,不知不觉成了一市人迎接夏天特有的仪式。多年以来,到一市吃枇杷这种平常的经历,逐渐成为打开过去记忆的开关,也为我的乡愁增添了丝丝甜意!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