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一代武师王志鹏(上)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6月17日 09:24:16

  

王志鹏在练武
王志鹏教子习武

  王灵恩

  王志鹏(1901-1985),又名志文,宁海长街石桥头人。1901年他出生在东乡长街青珠村的一个庄户人家。他的父亲望着这个五官清秀个头匀称的可爱小婴孩,乐不可支,思来想去,为他的儿子出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志鹏”。大概注定他是一个为武术而生的人物,让他落在一个困顿贫寒之家,仿佛上天有意让他自少有了野蛮其体魄、练就其筋骨的体验,也为他日后成就为武林好手,打下其特别能吃苦的根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七岁光景,他被父亲送到长街大湖五份头做牧童。放牧时,他自然免不了玩耍些符合孩童天性的跌扑摔打、棍棒拳脚,也会跟着大人打狮子、舞龙队后面闹着玩。不过,他还是认真地一招一式试学着,倒也学得像模像样。这,也显示出超乎他年龄的模仿能力。十四五岁时,他便加入村中狮子队、龙灯队,算是他从事民间体育活动的起始。王志鹏先生在晚年自述文稿中曾提及到这一段时光:“在十三四岁时,在乡下学舞狮子、拳棒,当然是不三不四的胡闹呢。可本性好武,而且好读书。可是家贫,不能如愿。好在逢人必问这一点,正合一句要言本旨,说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四书古文随身不离,一面看牛,一面求学,一面学拳棒——后来有几个字识得,好看小说、武术的书籍。”由于他生性好武,练拳击,习棍棒,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队中翘楚。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不觉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沪上谋生 精武习拳

  民国六年(1917),16岁的王志鹏告别家人,只身赴上海虹口谋生,加入到鲍鸿泰铁箱厂当钣金工学徒。工余时,常与同乡工友坚持读书习武,由于天性聪慧,他逐渐被拥为同乡工友的核心。他回忆道:“1917年10月到上海鲍鸿泰箱子作场当学生,一面做工,一面练武,皆在乡间所学的功夫,早晚不是读书,就是拳棒。书课由商界联合会教师上,但凡一有空便去请教。”当时铁箱行业竞争生意,常有同行挑衅,鼓动社会流氓进厂捣乱。志鹏遂引领宁海工友,以武力护厂。厂主感其护厂之恩,即选送志鹏到上海精武会学习拳术。

  上海精武体育会为清季武术名家霍元甲在1910年所创办。王志鹏回忆道:“由朋友介绍到北四川路横滨桥精武体育会赵莲何老师。赵师之前即霍元甲老师,赵师的助教王凤春,王凤江、白莲玺又是凤春的助手,年岁差不多。”是时,精武体育会名师云集,高手荟萃。时驻会主教练为黄河流域派谭腿名师赵莲何,其他尚有鹰爪门的陈子贞,还有属于长江流域派螳螂门罗光玉、查拳李会亭及其子李龙标与江阴派南拳代表人物陈薇贤等各派名师。

  志鹏进入精武会后,犹蛟龙入海,如鱼得水。“先学谭腿门,次学功力拳,脱战、大战、上下合战,即拳这一路,我在表演中到处得到指教成绩显著,而后达摩剑、子午剑、群羊棍、行者棍(即金箍棒)、五伟枪、抱月刀。此后去鹰爪门练拳及大枪术,以陈子贞先生的大枪术最精。鹰爪功的抓功极难练,先下手而腕肌肉乌青发黑,数月后渐渐生劲。再究螳螂派的功夫,先学奔步,因为螳螂拳的架式多高马,与之前学的步法有异,故少练。”据他回忆:“王凤春、陈子贞、罗光玉、李会亭、马成兴、罗师的特色者,螳螂功最优等,练时拳腿交加,势拍无敌,看似勇猛异常,一交手浮势皆无,才见此时的形式,殊难形容述说了,故我以后更求进步。”他勤学苦练,悉心琢磨,反复体会各派各门的特异之处,识之长短优弊,加之他悟性聪颖,天分也高,晨练夜习,技艺日精。没多久,他就赢得各派老师的青睐与赞赏。

  1924年,精武会选送了10名会中精英,赴南京参加全国国术统一考试,其中8名为教师,而学生辈中唯独选拔了王志鹏和杨松山两人参加考试。王志鹏也谈到其中的缘由,他曾回忆道:“当时参加全国国术考试前,本会派我去参加预先选拔,由本会一个较有成绩的同学同我试比。初次比试,两方皆外行,好像我稍占点优,故叫我去参加国考。”八位老师也一同作为精武会代表参加国考,这除谭腿名师赵莲何外,还有王凤春、王凤江、白莲玺、陈子贞、罗光玉、李会亭及其子李龙标及陈微贤诸等。他在回忆当时的场景时写道:“李会亭武师时约七十多岁了,须发皆白,体质健硕,肉色无异少年,肥瘦适中,在所参加国考的全体人员中,老人要算年龄最大的一位了。”到南京第三天,就进行对击比赛。待到王志鹏上场,因李会亭不服,一定要跟孙禄堂一较高下,经张静江、戴季陶、蔡元培等大佬居间劝和,此事才算了结,但比赛因此也就停搁下来。国术考试一事虽因故而止,但志鹏的武术功力已为精武会同仁所公认。返沪后,志鹏又于翌年转入上海国技学会姚馥春处学习剑术、枪法和形意拳,姚师在武坛颇有资望与号召力,他与姜容樵合著《太极拳讲义》在当时拳坛影响颇大。王志鹏求艺心切,为此遍访名师,还到岳州路的北京武士会王恩庆处,学习了青门拳与太极拳。他回忆道:“王恩庆原先是奉天镖师,他本人已腿残,由其侄子代教”。转益多师,技艺日进。

  在沪期间,王志鹏与大桥李村的李和富、白峤村的杨明成皆是好友,相互引为莫逆,堪称拳友“铁三角”。1926年,王志鹏因失业由沪返乡,曾一度在县城民众教育馆、宁海中学和正学高等小学等处担任武术教师。1930年7月底回沪,逢遇前精武会会长王汉礼先生,见王志鹏仍在失业状态,生活无着,遂由王汉礼介绍他到南京国术馆,并赠洋五元。8月16日,他乘火车来到南京,拜见教务主任朱国福。翌日,又拜见了馆长张之江(1882-1969)先生。

  当王志鹏再度赴南京参加国术考试,时国术馆成立已两年时间。他回忆参加考试时写道:“面考拳、棍、枪、剑、刀五套功夫,录取为(国术馆)练习生。会见全体教师及助手,老少皆喜形相待。”

  是年12月初,随国术表演团赴镇江、扬州等地表演。嗣后,南京国术馆遴选10名拳师组成表演小组,分赴各地表演国术,志鹏与朱国贞、杨松山、田景山等名家均列其中。需提及的是,他与号称“东北三省无敌手”的田景山最为要好。他俩经常对练切磋,每周常邀约一道到夫子庙等地游逛。

  在国术馆的日子充实而忙碌。他自己用心习练,老师们辅导有方,使他各取所长,为己所用。他先是跟学朱连柯的青萍剑六套484个姿势,他只学了四套,由其大徒弟郭锡三教的,还有学扑击、摔跤等技;八卦掌、太极拳等技由马永胜指导;棍法由黄柏年(1880-1954)老师教导,还学了梅花刀枪等技。王志鹏还跟了一代宗师孙禄堂(1860-1933)前辈,向他学习了形意拳及太极。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1881-1973)也常给他面命耳提。由于诸名师的点拨与指导,加上他不服输的个性及极高的悟性,使他技艺大进。初进国术馆首月月考,他先是输给一个比他早进馆的同学,次月就赢了回来。当时馆中负责教务的朱国福主任当着众人的面,表示大家要向王志鹏学习。

  1931年1月,志鹏被民国政府教育部登记为国术教师。当时提倡学校国术,他负责南京市苍顶、荷花塘、仙鹤街、船板巷四所学校任教,由此他也成为将国术教育进学校开先河的人物之一。当时国术馆给这批国术教师每人发了一辆自行车,他每个星期到一所学校教一节课。据说,后因某教师不慎骑车撞了小贩摊头,他就把自行车交还国术馆。当时张之江馆长问王志鹏为何退还车子,他立即回答:“撞了人,有损国术馆的声誉。”此话深得馆长赞许。此后,馆里就派专车往返接送他们去上课。同年9月份,张学良视察南京国术馆,看到志鹏与同学们的表演后十分赞赏,并与这批表演者合照留念。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为迎接国外的元首级重要来宾,有专门迎宾献艺的表演团队,志鹏先生就是国术(武术)表演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军中教头 名动南粤

  广东人素有习武之传统。1917年夏,就成立了广东精武体育总会。1925年3月,汕头也成立了精武分会。1931年10月,应广东汕头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南京国术馆拟派教师赴汕头弘扬国术。当时汕头早已被同仁眼中皆畏南人野蛮而纷纷推诿,唯独志鹏欣然从命。

  起初,汕头的拳师对太极拳不是很理解,认为软弱无力。要知道北派拳术兵器,多用柔功,并长于扩展身手,对炼身和表演尚有可观之处,且易引人喜欢。后有些专习南拳之会员,曾诋毁起北拳,引起两派武师的误会。如兰德华、石天士、章明亮,还有一个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东南亚等地四处卖拳的熊孟秀老拳师等也皆然。果然有当地同行挑衅,提出要与他比试。因他初来乍到,不熟悉粤地乡土风俗与习惯,同时为免伤和气,志鹏均谦让婉拒。及至第三年,大家彼此熟悉了,志鹏始才应允,主动提出切磋比赛,并约法三章:一是赢输不要对外扩传,二是不准发脾气,三是友谊为重,不以胜负论英雄。有此三条底定,始才比武开招。头位上场的是当地最有名的大力士兰德华,以剑术试招。没过招几个回合,王用了姚馥春先生的“圈剑”手法,粘住了兰的手腕直指咽喉要害,小试牛刀便赢了兰德华的剑功;第二个上场的是章明亮,两人试比棍术,王以枪法里的“将斩”之技,轻松赢了章明亮的棍术。这两次赢了对手不打紧,可气坏了这位作保的熊孟秀老先生,王志鹏见状,忙拱手作揖说:“熊老先生,请您指教。”并言明:“让熊先生您先主动出击,不管在我身体何处着拳,敝人就认输。”结果,熊之如闪电般的拳点,却始终难以抵近王之身上。接着志鹏又说:“我不看你人,也不用手,两手背着,眼看天花板,用谭腿的寸腿功,即用脚尖点踢你的小腿胫骨,点到为止。”此招若踢重了,极有可能造成胫骨踢断,因此处没有肌肉。如此两招过后,始才让熊老先生折服。众高手皆心诚悦服,当下摆宴庆贺,他终于在尚武之地的南粤立住脚跟。

  据说他到广东汕头后,汕头地方就马上登报招生。他先是担任基督教青年会教师,受业于他的得意门生有萧振渊、林文亭与张应健、张应真兄弟,还有马一飞、刘汉生等人。因他武艺高强,且带出一批高足,王武师的名气及影响力就大了。一传十,十传百,声播潮汕一带。不久就传入驻防当地粤军长官的耳朵。未久,一纸广东东区绥靖公署辖下丽泽社的教师聘书,便来到他的手中。当时驻粤各部纷纷开办军中国术社,丽泽社便在此时应运而生。该社先是由驻潮汕第3军军长兼广东东区绥靖委员李扬敬主办,后由第3军第6师师长兼广东东区绥靖委员李汉魂接任。历任驻防长官对王先生甚是信任与礼遇,也寄予厚望。原因有二:一是他由中央国字号的南京国术馆委托;二是王志鹏本人功力深厚,功夫上乘。1934年,他又兼任了广东南国国术馆顾问兼教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情势危急,志鹏老父先后两次发来电报催其回乡。因汕头国术同仁不肯放行,他只能身处南国不能成行。直至第三份电报其父佯称病重,因志鹏八岁丧母,自是孝子一个,觉得不得不行,但需与粤方达成协议,主要内容有:一俟父病痊愈,速回汕头;行李、书籍、衣服及练武器械一概不带走。有此两条,汕头方始才放行。临行时,给他送行的人很多,大家依依不舍。汕头市长李源和亲书“强国之基”四个大字给他,国术班同事也送上一帧匾额,匾上书有“王教师志鹏鉴”,落款为“广东东区绥靖公署国术班敬赠”。以至先生晚年,还念念不忘在汕头的那些日子,以及那些难忘的武友朋辈。每每忆及于此,老人便会潸然泪下。

  后因时局变迁,战事吃紧,加上航道不畅,返粤之行终无法启行。尽管汕头方曾多次来函盛情邀请,他终因情势之变,只好放弃此念。这,无疑成了志鹏先生一生永久的遗憾。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