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文学名家薛家柱(上)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7月15日 09:28:58

  

薛家柱(1938-2021)

  储建国

  我很幸运,在杭州遇见了长我一轮的好老乡、好邻居、好老师薛家柱先生,相处了几十年,彼此引为知己。好老师一生难求,偏偏我从事的文博工作,是以收藏和研究历代钱币为主的金融专业,文史不分家,薛家柱老师对此也很有兴趣且经验丰富,乐于相帮,携提我事业顺遂。我相继编写的“西湖丛书”和“钱塘江丛书”金融著述及《杭州金融史》等都是在他指导下完成写作和出版的。世事无常又无情,薛老师突然辞世,我黯然神伤。因为我还没有修炼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地步,痛惜在我生命中相处半生的恩师,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头脑里萦绕!

  家学渊源子尚文

  薛家柱出生于1938年1月25日(民国农历丁丑年十二月廿二日)宁海城关耶稣堂后的鲍家道地,成长在白石头。

  薛家当时在宁海,算是家境殷实而又有名望的书香门第。薛家柱祖父薛志乾,清邑庠生(秀才),屡应乡试(考举人)未中,因“历困场屋、抑郁成疾”,“赍志以终”(《市门薛氏宗谱》2014年续修),31岁英年早逝。薛家柱父亲薛鸣冈,年少时靠兄嫂抚养和戚族接济得以成人。其叔薛志巽于清光绪戊戍科(1898年)考取秀才第一名后,在省城清营中担任执事官,不久随带薛鸣冈始在杭州谋一名差事。

  适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薛鸣冈追随宁海前童人、浙江省临时都督童保喧及其叔叔薛志巽,参加浙沪联军,收复南京。从此戎马一生,参加过护国、护法、北伐及抗日战争,直至担任蒋介石侍从室的军需官,军旅生涯长达30年。1941年获准退役,解甲归田,回到宁海白石头。

  薛家柱母亲柴允文,出生在县前柴家墙弄一户亦文亦商的小康之家,其父柴朝宜,开印染店,擅长琴棋书画,县城每年祭孔大典,他是乐生总领(指挥)。柴允文于1920年秋考入首届杭州惠兴女子中学。该校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满人皇亲惠兴女士募捐创办的贞文女学更名。她是宁海第一代到杭城上省立杭州女子中学的知识女性。当时的校长孙简文,教员都是教育界名人,如擅长国文又善书画的沈钧儒之弟沈炳儒,主张兴教救国、长于科学的钱学森之父钱钧夫,著名英语教员范允之等。杭州惠兴女子中学首届毕业生仅7人,宁海就占了2名,除一名后来嫁给薛家柱爸爸的柴允文外,另一名是同时考入的宁海北乡樟树村辛亥革命党人孙乃泰之女、才貌双全的孙振东,当年鲁迅好友、写宁海纪实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的文学家巴人(王任叔),要死要活追随孙女都未能成,只能在《离家》《某夫人》《凤子》小说中虚构其身影聊以自慰。孙振东因父亲被人诬陷致死而积郁成疾香消玉殒,甚为柴允文及乡人所惋惜。

  1923年柴允文毕业后回宁海从事教育工作。为纪念陈长官遗惠宁海人民,参与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端本女学堂,改制为现代教育性质的县立遗惠小学,并担任教学导师(教导主任)和一个年级的级任(班主任)。柴允文之弟柴时道,于宁海中学毕业后,考进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毕业后回宁海从事美术和音乐教育,姐弟俩都为宁海培养了众多人才。

  薛家柱出生时,其父亲正驰骋在抗日疆场。薛家柱是在母亲哼的摇篮曲中成长的,在安徒生童话、唐诗宋词、《芥子园画谱》、抗战歌曲中他度过了金色童年。

  1945年6月29日,日军占领了宁海县城。此前几日,全城百姓已离城到四乡逃难,9岁的薛家柱随全家逃到三门湾畔的蒲岙村。当日本鬼子缴枪投降,抗战胜利那一天到来时,他高兴得不停地唱啊跳啊,几十年后还写成了散文《胜利的那一天》,获得全国散文奖。

  1949年上半年,薛家柱高小毕业,进入宁海中学初中部春季班学习,1951年冬季毕业。初三时,语文教学是胡孝心老师。胡老师是1943年入党的共产党员,又是宁海县教育界老前辈,曾担任解放后宁海县首任文教局长。有一次在学习了鲁迅的《故乡》之后,胡老师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作文题目:《解放后的闰土》,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写出解放后闰土的新面貌。薛家柱发挥出读过不少小说的想象力,大大把闰土解放后的新生活进行一番虚构与描述后,上交作文本。胡老师批改后,除了进行一些圈圈点点之外,还额外写了一句评语:“文理通顺,大可造就。”胡孝心老师的慧眼识珠,带给了薛家柱一个终生献身文学、想当一名作家的梦想。

  1951年冬季薛家柱于宁海中学初中部毕业。正当他满怀信心想继续升学时,因父亲的成分问题和当过国民党军需官的经历,且有两个哥哥分别在美国留学和在台湾国民党财政部任职,其上高中读书遇到了阻力,他的前途再一次遭受挫折。但年轻的他并不因此消沉,相反,脑中充满未来生活的憧憬,以顽强的意志默默地推着自己前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很喜欢他这个好学生,就把他保送到慈溪锦堂师范继续读书。

  据家住县前柴家墙弄与家柱一起到锦堂师范读书的陈京陵回忆,薛家柱读书求知欲极强、悟性也好,课余常写诗歌、散文,深得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在锦堂师范的毕业征文中,他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写了一篇《走向生活》,并获得征文一等奖。

  考进杭大露才华

  1955年1月,年仅17岁的薛家柱从锦堂师范毕业,被分配到舟山地区岱山县一个小岛上的乡村小学教书。小学设在破庙里,薛家柱把用水、照明、饮食、居住、交通、台风等恶劣、寂寞环境,当做锤炼人生意志的一个机会,安心任教,坚强地生活着。

  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允许小学老师可以考大学,但只能考师范专业。正在杭州参加普通话培训班学习的薛家柱知道后,便及时报名,只填报一个志愿——杭州,一所大学——杭州大学(第一年称浙江师范学院,现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回到岛上,离高考仅2个月,在极度紧张的状况下,白天教全县小学教师学习普通话,晚上复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干脆吃住睡全在办公桌上解决。苍天不负有心人,薛家柱渡海到宁波二中高考,成绩还算理想,特别是作文《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发挥出他的最高水准。

  1956年9月薛家柱考进杭州大学中国语文系第10班读书,1960年8月毕业。宁海同时考入杭大同一专业的还有后来成为著名作者的胡尹强。

  在杭大,受到国内一代名宿敦煌学权威姜亮夫,古汉语专家任铭善,一代词宗夏承焘,北方左联负责人孙席珍,明清小说专家胡士莹,先秦文学专家王驾吾等教授,及陆维钊、蒋祖怡、张仲浦、吕漠野、蒋礼鸿、刘操南、徐步奎、马骅等副教授、讲师的熏陶,薛家柱对文学创作饶有兴趣,却又是创作的多面手。

  假日或放学闲暇时,薛家柱常去小区市民中攀聊,记录下民间流传的各类诗词、逸闻、传说,整理成篇。在学校,与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学,一起办起了文学壁报《萌芽》。1958年创刊的《东海》文艺发表了薛家柱的诗歌,《送行曲》成为他的处女作。同年,薛家柱的诗作《南湖水》在《文汇报》上发表。

  除诗歌外,薛家柱还从事其他类别文学创作和评论也不少。但薛家柱一开始还是以诗歌入门进入文坛的。

  在杭大就读三年级时,薛家柱这群爱好文艺创作的中文系学生,为迎接建国十周年,把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成话剧在校内演出,得到全校师生热情赞扬和喝彩。毕业那一年,薛家柱还参与创作《卧薪尝胆》话剧,放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得到省委表扬。鉴于薛家柱等几个杭大中文系文学主创人员的出色表现,毕业后得以留在杭州文教界工作。

  与文学同生共长

  1960年,薛家柱从杭大中文系毕业,刚开始分配在杭州教育学院任教师,不久调入杭州市文化局、文联,主编《西湖》。这一年,他的诗歌《红色四明山》荣登《人民日报》文学副刊。1961年中国作协浙江分会成立,薛家柱被吸收为首批最年轻会员,终于圆了他心中的“作家梦”。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文学创作迎来春天。创作思路敏捷的薛家柱,在天目山上的胡蝶别墅“留春屋”里,日夜奋笔疾书,仅用4天4夜时间,就创作了以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平定少数藏独分子叛乱的历史,歌颂了藏族青年男女雪山般纯洁爱情的8幕歌剧《不准出生的人》。在杭州东坡剧院首演时,当舞台上的扎西和央金第一次喊出“我爱你”,接着相拥相抱时,台下的观众都惊呆了。在上海连续两个多月公演,场场爆满。

  1982年,薛家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也迎来了个人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大胆尝试各种文艺题材与文艺形式。从诗歌为主向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等门类并驾齐驱。嗣后,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儿童诗《金银岛》、中篇小说《台湾来的渔船》、长篇小说《觉醒的警卫员》(同时在香港、日本出版);为浙江电视台创作了电视剧《盈盈一水间》《为奴隶的母亲》等。

  早在海峡两岸尚未沟通之时,薛家柱就在“统一中国”的神圣使命鼓舞下,大胆涉及民国题材,先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蒋介石的元配夫人》《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离开大陆的最后日子》,以及《铁血生涯》《大国空魂》《最后的通缉令》《爱已随风》,还有电视剧《东方破晓》,受到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欢迎。

  薛家柱说,他的一生是忙忙碌碌的一生,仿佛每时每刻都在笔耕。谁也说不清楚,薛家柱在如鱼得水的“专业作者”职业里,到底编写了多少篇诗歌、散文、小说,报章说薛家柱写了千余万字。宁海陈贺评先生专门收藏宁海籍作者写的书籍,收藏有薛家柱文学著作39本,他说是在网上孔夫子书店购到的小部分,不包括各类剧本和文章。薛家柱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的通缉令》获司法部“金剑文学奖长篇一等奖”,他也因此被评为“浙江文坛50杰”。同时,他曾连任浙江省作协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杭州市作协第二、三、四、五届主席,杭州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

  他生前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始终保持自己不偏不倚的中庸主张,坚持廉洁奉公的知识分子的品质。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