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不能忘却的柔石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9月23日 09:07:18

  杜海涛

  到了宁海,自然准备去拜望久仰的柔石故居。可是一直未能得空。5月31日晚,联系柔石故居工作人员协商能否提前到早上七点开放,居然获得应允,遂无比开心,一夜无眠。宁海人民的开放包容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无怪乎宁海的经济在疫情不断肆虐下依然繁荣活跃如故。

  最初知道柔石的名字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中学时,鲁迅先生撰写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便是缅怀他以及和他一起牺牲的左联烈士。“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两段文字令我记忆最为深刻。我曾在内心里询问:是一些什么样的青年令当时的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如此悲愤动容、如此感慨叹息?我一直急切地想找到答案。

  文中关于柔石的文字尤多:“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然而,“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只得选了一幅柯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由于读书的年代没有更多关于烈士们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一时激愤过后便不忘却而“忘却”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从朋友处谋得一本无头无尾的线装旧书,说是《柔石选集》,中间的文字又一下子把“沉睡”已久的记忆唤醒。

  “五卅五卅,别人的血,是何等的沸,而我却没有帮他出一颗汗,什么是爱国团、示威运动、国民大会,和我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们结队呼喊着走,而我却独自冷冷静静地去徘徊,好似亡了国,都不相干似的,我好算国民么,惭愧惭愧!我确实自认不是国民!”

  “我们,四十八人,密密地静肃地站着,我们的姿势是同样的镇定而庄严,直垂着两手,微伛头;我们底感情是同样的遥阔,愉快而兴奋;恰似歌声是一朵五彩的美丽的云,用了共产主义的大红色的帆篷,装载着我们到了自由、平等的无贫富、无阶级的乐园。”

  这些镌刻历史、穿越时空的充满激情的文字怎么能够让人安逸宁静,又怎么能够让人不回味思索、反复咀嚼?到宁海拜望柔石故居一探究竟的想法就此产生,而且这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而不可遏止!

  6月1日早上6点半,大雨滂沱,朋友问我“还去不去”,我坚定地说,“风雨无阻”!

  柔石故居位于宁海县城西,是一座旧式木结构三合院的两层楼房,1960年经宁海县政府修复对外开放,鲁迅夫人许广平题的匾额。

  进门右手展厅是一个放映厅,可容纳二十余人,厅内准备了“柔石小传”专题片和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典妻》等影视作品。周围墙壁则装祯了与柔石相关语言文字的木刻,大家熟识的柔石语录警句经典精华尽在其中。

  展厅的中央有几幅柔石手迹,其中一幅是1921年11月20日给兄长的一封信,他写道:“感情激烈者,非多有薙发入山,或抱石沉河之举。意志决烈者,则提倡无政府主义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也。此种主义运动,现今全世界遍有极高之风浪,而俄国已实行社会主义之一国也……。然今日之中国,教育如是幼稚,民智如是闭塞,民国成立已十年,而有许多人民,自己为共和国民尚不知,犹欲求一真命天子,岂不痛哉!”

  孰不知,就在写这封信的四个月前,即1921年7月,在距离杭州不过半天路程之遥的嘉兴,一群如他一般年纪的年轻人,在一艘游船上,秘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虽然是擦肩而过,但却并未影响一个信仰者的坚定追随。1930年5月经冯雪峰介绍,柔石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此时的上海也正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残酷笼罩之下,每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都面临着掉脑袋、丢性命的风险,但柔石仍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这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信仰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在他更早的文字中即可见端倪。1919年还在杭州求学时,他即写信与母亲:“福希望父母,决不要为福担心,福之前途,早已预计在心中了,现在福虽没有能力,福总想做一位于中国有贡献的堂堂男子”;“剜心也不变、砍头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堂屋正厅是柔石的雕像,戴着眼镜,怒视前方,似在奋力探索探寻,又似在深沉思索逡巡,“为了救人、为了社会的光明,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

  侧厅是柔石著作书店。柔石涉猎广泛、博才多学,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译文均有建树,短短不到三十个岁月春秋即著书立说百余万字。小说语言简洁凝练,短短的几个字对白中,人物间的矛盾与情感暗流汹涌。鲁迅评价其作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罗曼·罗兰在看到法译本《为奴隶的母亲》后告诉朋友,“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殊为痛惜的是1931年1月17日,柔石出席党的会议,因叛徒告密被捕。2月7日,柔石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杀害,年仅29岁。柔石从他努力探寻光明的一生中“出走”了!

  二楼居室、书房完全是从前的模样,书都是以前柔石曾经读过的,部分卷册还有柔石的亲笔划线、备注手迹和签名。

  走出故居胡同不远,穿过一座小石桥,名曰金桥柔石,柔石笔名即源于此。与胡同垂直对立的是一条不宽的柏油马路,现名“柔石路”。再往前走百余米,就是柔石曾经就读的高小,现名柔石中学,凸出的“柔石楼”临风而矜、莅雨而酷、庄重伟岸、气势非凡。虽间隔数十米远,隐隐约约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今天的中国,人民安居、山河无恙,烈士当可笑慰九泉!这也许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