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柔石烈士光辉的一生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9月28日 08:57:28

  柔石(1902-1931),本姓赵,名平福后改为平复。笔名柔石、金桥、赵璜、刘志清等。狱中化名少雄。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先驱、革命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柔石一生致力于革命文学工作,始终把自己的生命轨迹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为更好地缅怀柔石的光辉业绩,学习他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弘扬他敢作敢为、朴实正直的优秀品质,特刊出《柔石烈士光辉的一生》,以飨读者。

  叶雅琴

  1902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城内。

  1918年秋,柔石考取了官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柔石一生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1918年的浙一师,是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校长经亨颐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思想开明,作风民主,邀聘了许多名流和进步老师执教,校内生气勃勃,学术空气浓厚。所有这一切,使柔石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不仅十分安心,还十分克勤努力,矢志做一个“有思想的学问家”。

  五四运动爆发后,浙一师成为东南各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场所。《新青年》、《新潮》等倡导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礼教,宣传革命新思想的杂志,在近500名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柔石如饥似渴地购读各种书刊,接受了运动的洗礼。

  1920年,19岁的柔石回家与西乡东溪人吴素瑛结婚。1921年10月,参加了新文学著名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浙一师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从此开始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新文学运动中。

  1923年暑假,柔石从浙一师毕业。为求深造,到南京报考东南大学,因考生众多加之营私舞弊严重,成绩一向优良的柔石未被录取。为谋生,他应聘到杭州一应姓人家当家庭教师。尽管应家待他不错,他也能乘机向主人(留法博士)学习法文,但只教几个富家子弟与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毕竟相去太远。因此,不到半年就辞教回乡,和华宏谟、吴文钦等热心教育的人士发起组织“教育储蓄会”,目的为筹集资金帮助家乡贫寒子弟上学,终因所筹太少,未能如愿。

  1924年春,柔石经内弟吴文钦介绍,到慈溪普迪小学(今慈城)任教。这一年的小教生涯,生活很是清苦,但一大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使柔石在精神上得到些安慰。教学之余,坚持文学创作。最后,因参加学校同仁组织的读书会,并为读书会创办者遭无理辞退抱不平,与校长争执被辞退。

  1925年2月,柔石怀着求知的渴望北上,去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从此有机会能够经常聆听鲁迅的讲课,使他感到“真是平生之最大乐事,胜过了十年寒窗”。打算在学习之余努力写作,希求卖些文章以争取正式入学,安心读上几年书。然而,真正实现卖文求学并不容易。困窘的经济使他时常陷入痛苦和彷徨之中。五卅惨案给柔石以极大的思想震动,他开始反省自己,对自己只顾埋头读书以逃避现实的消极做法作了自我批评,“五卅!五卅!别人的血是何等的沸!而我却没有帮她出过一颗汗过!……我还算国民么?惭愧,惭愧!”他开始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要求自己向前走,“去做和社会对垒的人,而且做社会的司机者!”他发奋坚持文学创作,在京一年,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了大量作品,或诅咒现实的黑暗,或歌颂爱情的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的郁闷,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呼声。诗作《战!》堪称他欲为祖国献身的壮丽誓言:“……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啊!战!努力冲锋,/战!”

  1926年春,由于经济困难使柔石离京南返。他为了找个有意义的工作,奔波于沪杭之间,思想十分苦闷。与几个朋友商量到杭州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又处处碰壁。时值三一八段祺瑞反动政府在天安门前屠杀青年学生的消息传来,更使他“心内的一腔愤懑真恨得无处可以发泄”,于是,“收拾青年们所失落着的生命的遗恨”,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

  1927年春,柔石到镇海中学任教,不久担任教务主任。随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在参加国民党县党部召集的一次会议上,获悉当局要逮捕镇海中学学生党员、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等人,即借故离开,通知他们转移。为避免当局猜忌,他自己随即辞职离去。

  1927年秋,柔石应家乡亲友的邀请,到宁海中学担任国语教师,兼教音乐和小学部的英语。宁海中学是中共宁海临时县委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基地。因此,柔石在那里能接触到教师中的共产党员,并参加了党领导的一些革命活动。他选录古今中外18篇优秀作品编成《国语讲义》,还自编《音乐理论讲义》,又与校训导主任邬逸民合作谱写了一首《宁海中学校歌》,激励学生“冲破黑暗的势力”。

  柔石个性沉默寡言,不喜应酬,到校之初,大家觉得他冷漠、孤僻、傲慢。正当此时,柔石得到国民党政府要逮捕训导主任邬逸民的消息,他虽不了解邬的中共宁海临时县委书记身份,但深信他是向往进步的好人,就冒着极大风险,将他带到家里隐藏,使他安然脱险离开宁海。不仅消除了往日的隔膜,而且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

  当时,宁海地下党组织为有利于开展秘密工作,非常关注县教育局长的人选。他们选中埋头教育、表面无党派色彩,其实倾向革命、同情共产党的柔石,通过发动教职员联合会集体上书,并鼓动地方绅士作舆论上的支持,终使当局无法拒绝。1928年初,柔石出任县教育局长。他一上任,就积极为宁海中学集资募款筹建新的校舍,并为使它成为公立学校而到处奔忙。他还不顾一切阻挠,对全县小学作了一次较大的人事调整,充实进步力量。他廉洁奉公,事必躬亲,为宁海教育事业竭心尽力。他所作的这种种努力,客观上起到了掩护宁海地下党的作用。

  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1928年5月,中共宁海县委领导了著名的“亭旁暴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豪劣绅,但最终在国民党重兵镇压下失败。反动当局从查获的文件中获悉,宁海中学是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还有二三十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暴动,就勒令解散学校,并对革命师生进行血腥镇压。柔石掩护县委特派员杨毅卿到西乡岳父家暂避,最后资助他安全离开。自己也瞒着父母妻儿,于6月2日离乡,辗转到了上海。他埋头读书作文,历时两个月修改誊写完长篇小学《旧时代之死》。

  9月,柔石经友人介绍,拜会了他敬仰已久的鲁迅先生。他以自己的诚挚厚道和对进步的不懈追求,获得了这位导师的信赖和友谊。鲁迅热情地为他校阅《旧时代之死》的书稿,并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还选介外国作品让他翻译,帮助他摆脱经济困难;更把自己原景云里23号的房子让给柔石等青年居住,关照他与自己一起搭伙用膳。柔石与鲁迅、周建人两位长者朝夕相处,不仅只身离乡背井、生活困难所产生的凄凉感在家庭般的温暖中得以消融,重要的是能经常得到哲人智慧的启迪和革命家气魄的熏陶,明确前进的方向。

  柔石视鲁迅如严师和慈父,而鲁迅也确像父亲似的关爱柔石,认为柔石是“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每逢与鲁迅同行外出,柔石就是护卫。柔石原来甘苦自守创作文学的积极性,也在经常接触鲁迅和他周围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中,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升华。

  1928年深秋,在鲁迅的帮助下,柔石和崔真吾等人一起组织了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提倡刚健质朴文艺的“朝花社”。后鲁迅又推荐他担任《语丝》编辑。“朝花社”尤其突出的贡献是,为介绍国外进步的和革命的美术作品,特别是木刻艺术开了先河。柔石在为“朝花社”操劳的同时,还夙兴夜寐地坚持读书和创作。这一年多时间堪称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和《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短篇小说、散文集《希望》,还有两部独幕剧和诗歌,以及被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之二中的译作,收获甚丰。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利于团结对敌。柔石对此倍感兴奋,并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成为筹备“左联”的12名“基本构成人员”之一。与此同时,柔石还和鲁迅一道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工作。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5月,柔石经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在上海闸北区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一些主张,有时就通过柔石转达给鲁迅先生,他成为党组织和鲁迅联系的桥梁。不久,柔石和胡也频、冯铿一道,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在这为期一周多的会议中,他得到了有生以来最为深刻的教育。会后,他在“左联”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传达,并宣读了《中华土地法大纲(草案)》。鲁迅曾亲往听取传达。

  柔石担任“左联”的领导职务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他总是希望“能有更好的作品,贡献给买我书的读者”。柔石后期的创作,表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文学家的柔石,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一个伟大的印象》发表后被翻译和报道出来,在国际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在沸》也是柔石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这期间,柔石在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他翻译了高尔基的文艺作品、论文和苏联作家卢那察尔斯基的作品,还和林淡秋一起翻译了《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进步文学。

  作为一个革命者,柔石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而且毫不含糊地参加了反对王明路线的党内斗争。1931年1月17日,柔石到上海东方饭店参加我党开的一次秘密会议。出于某种原因,与会35人不幸全部被捕。23日,被移送到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柔石与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杨国华(即欧阳立安)同囚一室,并被钉上重达20几斤的铁镣(“半步镣”)。

  在囚期间,柔石坚贞不屈,并买通狱卒先后送出两封信,辗转送达鲁迅手中,告以反动当局已密切注意鲁迅先生,目的是让鲁迅及早转移,另一方面也告知他们已在狱中受了酷刑,揭露反动派的暴虐,充分表达出坚定的革命立场。他还经常用“筷笔”(筷子劈开夹上铅笔芯扎上线),记录下狱中同志英勇斗争的故事,打算出狱后发挥它的作用。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稿最终被狱方搜去,没有保存下来。他还跟殷夫学习德文,希望出狱后能做更多的革命工作。

  党组织在柔石等35位同志被捕后,曾专门设立营救委员会,调动被捕家属和社会进步力量设法营救,但终未获成功。

  2月7日夜,反动军警企图以转移去南京大牢为名,骗取他们在死刑判决书上盖手印,柔石首先发觉,当即揭露敌人的阴谋,与其余23位难友奋起反抗,终因赤手空拳,被强行驱赶至牢房后一空地上仓促行刑。柔石头部和胸部连中10弹,壮烈牺牲。

  鲁迅闻此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沉重地感到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创刊“纪念战死者专号”上亲撰《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至辞世前作《写于黑夜里》止,鲁迅几乎无时不在深沉地缅怀战友,无时不在鞭挞那些“在灭亡中黑暗的动物”。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中“悼柔石诗”,更是影响巨大,感人至深。

  柔石牺牲时年仅30岁,但他所留下的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共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和译著已列入世界文学宝库之林。他的作品不断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经久不衰的喜爱和好评。其中《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饮誉尤著。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坚信,是柔石创作的特点,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