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小腆纪传说话剧

——王晓华《老戏骨——从候场到谢幕》读札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10月28日 09:00:14

  王振羽

  王晓华先生的“老”字系列,继《老杆子》之后,又推出《老戏骨》。初读《老戏骨》,觉得它是一部话剧史、家族史,也是对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补白。

  王晓华先生的《老戏骨》是别具一格的“话剧史”。戏的历史,源远流长。王国维先生在110年前出版《宋元戏曲史》,举重若轻,辨析源流,择要评点,功莫大焉。但,戏,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萌芽、其历史可能更为久远,远非始自宋元。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潇洒快意,宛若舞台表演。唐明皇是戏曲名家,《长恨歌》多演绎其事,自不待言。我父亲研读李存勖,这个五代时期的奇特皇帝,戎马倥偬,闲暇之余,粉墨登台,俨然就是一戏曲艺术家,绝非票友客串,欧阳修《伶官传序》就此说得明白。宋元以来,杂剧繁盛,各种剧种,次第而来,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汤显祖的《牡丹亭》,阮大铖的《燕子笺》,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梅村的《秣陵春》,李十郎的私家戏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巍然耸立。鸦片战争之后,西风东渐,话剧作为一种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在上海悄然而起,大受欢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戏剧舞台,不说徽班在1790年进京祝贺乾隆七十大寿后的枝繁叶茂,不说梅尚程荀的各呈异彩,有一《伶人往事》,尽说梨园春秋是是非非。仅就话剧艺术而言,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还有老舍的《茶馆》,更是成为屡屡被人提及的经典剧目。但,舞台艺术,除了剧本创作,还要有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舞台呈现,这里的一招一式,这里的对白拿捏,这里的一瞥一笑,这里的人物塑造,这里的主题呈现,人间小天地,戏中大舞台,是功夫,是汗水,也是心血。王晓华笔下的《老戏骨》展示的是一大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话剧艺术家们的舞台生涯喜怒哀乐,他们在特定的年代中顺应时代的嬗变紧扣民族的命运响应国家的召唤,以自己的艺术才华表演天赋呼唤民众觉醒激励民族抗战感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他们奔走在烽火前线,他们活跃在军旅行伍,他们历经磨难饱尝辛酸,他们克服困难屡败屡战,在绚丽悲壮的民族抗战中,留下了多彩靓丽的一页,以话剧艺术自身独有的方式,服务了国家,锤炼了队伍,也传播延续弘扬了话剧艺术。他们表演过《李秀成之死》,他们表演过《塞上风云》,还有《国家至上》《名优之死》《黄花岗》,等等等等,各种剧目,因陋就简,琳琅满目,令人称奇。在这样的烽火连天中,在这样的摸爬滚打里,他们成为了话剧艺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历史不容割断,艺术薪火相传。王晓华笔下的这些人物,大多不见于高头讲章的戏剧史、话剧史,实在是令人非常遗憾扼腕叹息。有了别具一格的《老戏骨》,有了近乎写实的立此存照,至少让戴涯、凡塞、洪正伦、韩悠韩、丁尼、叶鼎洛、陈宪章、樊粹庭、石港、胡世淼、冷波、高岩等诸多人物,不至于湮灭无闻,隐入尘烟。

  王晓华的《老戏骨》是真实坦率的“家族史”。王晓华是历史学者、民国史专家,但他的父亲王者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人,他利用第一手的档案资料,揭示了中国戏剧学会到中国戏剧协会的大致脉络载沉载浮。他根据自己家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代材料、自传自述,勾勒出被人有意无意遮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话剧一脉在中国大西北的峥嵘岁月艰难跋涉。与此同时,他以极为冷静从容真实坦率的笔触,讲述了他父亲在旧军队中与加入“江淮泗”帮的独特经历,投身话剧运动后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历程,还有他父亲与罗慧的罗曼史、与自己母亲结合的惊心动魄,更有他母亲梁虹这位四川女子的独特个性泼辣凌厉,乱世情爱,火热浪漫,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万千。王晓华还写到了他爷爷的幕府师爷生涯,他奶奶的坚韧醇厚善良,他姑父做县长的跌宕经历命运归宿,他一在《开国大典》中扮演过董必武的“西安叔叔”的独特性格,其对自行车的爱惜,对电视机不厌其烦地挪动,典型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王晓华的《老戏骨》堪称“抗战史”研究书写的重要补白。如今伴随着大量档案的公开、一些回忆文字的披露、海外档案文献的参考,就抗战研究也日益深入而客观。我在昆阳古城读书时节,就经常听人说汤恩伯如何办剧团、学校的事情,他还邀请过碧野、臧克家、谢冰莹等来采风等。王晓华笔下的这一大批“老戏骨”们在那样的年代,宁沪沦陷之后,他们在徐州、开封、武汉、西安、汉中、兰州、河西走廊到处奔走,“战干团”也好,“骑三军”也罢,演出要拜码头,生存要找靠山,这就不能不提到胡宗南等人物。战争状态之下的人依然需要艺术的滋养,枪林弹雨中的生命更渴望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当年的部队多有剧团的存在也是一种必然现象。王晓华是民国史专家,他讲张学良、石友三,他说冯玉祥、阎锡山,他提到西安行营与天水行营的区别,他说到当时的艺人在西安与延安之间的抉择,都是对当时历史现场的一种逼真勾勒。

  王晓华近30万字的《老戏骨》中有大量的对中原俚语俗言的准确使用,他对许多人物的刻画利用《水浒传》中众多人物的番号诨名来归类人物,要言不烦,栩栩如生,深得文章经营之妙。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