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读《苏东坡传》有感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11月25日 08:59:02

  林嘉吟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传》的解说词如是说,这大概也是对苏东坡最好的描绘。

  初读东坡词,人们会为其才华所折服。“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出了其对世间万物的爱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表达了其豪放的人生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体现了其哲学思想。这些词句,皆是苏东坡生活阅历的写照,都承载着苏东坡起起落落的人生。

  再识苏东坡,人们会钦佩其性情豁达。苏轼少年得志,二十岁中进士,中年后却三连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他谪居黄州,生活困苦,疾病缠身,纵使境遇落魄,他也没有消沉度日,借《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着雄心壮志。虽然人生起伏不定,他依旧能风轻云淡地写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心性和洒脱,让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更显风骨。

  读完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苏东坡的形象愈发生动。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他的一生都在坚持民本思想,他主张渐进式的改革,将为民办实事作为为官从政的重要职责。苏东坡为杭州太守之时,西湖已被杂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杂草,疏浚淤泥,筑堤建桥,苏堤和三潭印月正是东坡先生两次为政的民生工程。于扬州任职时,他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从民众的立场出发,切实贯彻为民办实事的政治理念。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苏轼已经认识到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手段。他贬谪黄州时得知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就尝试运用刑罚惩治溺婴之人来实现革除溺婴陋习的效果。苏轼提出,依据法律故意杀死子孙,应判处两年徒刑,并向各村保长宣读法律、晓喻利害,由此昭告百姓,禁止溺婴。他认为要达到禁止溺婴的效果,一方面要运用刑罚对溺婴之人进行一定的惩治,另一方面还要在社会治理层面上进行监督、引导。苏轼关于法律应当服务于社会治理的观念,与现代“良法善治”的法治思想不谋而合。他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尝试着通过法律来保障民生,他在社会治理的法律实践道路上不断进行着探索。现代良法善治的法治思想框架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追求,而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手段,这与苏东坡的执政理念异曲同工。苏东坡的社会治理目标与现代良法善治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合上书,苏东坡的形象历历在目,他颔首目视人间,目光温暖而坚定。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啊,苏东坡的一生历经坎坷,生如逆旅,却始终豁达乐观,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后人,在为世人留下诗词的同时,一苇以航,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特别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在社会治理的法律实践上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