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老屋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11月25日 09:02:12

  安宗光

  我的老家在黄墩港畔丁家村。老家有一间半坐北朝南的二层砖瓦结构老屋。其中一间为正房,半间为偏房。正房纵深9米,宽度4米;偏房纵深9米,宽度2米。一楼正房南先为父母住房,后为老大婚房,再是笔者婚房。一楼正房北为吃饭处;一楼偏房南为通往楼梯的通道,一楼偏房北为灶头间。二楼正房南先是兄妹住房,再是老二婚房,接着是老四婚房;二楼正房北做过老二的灶头间,也做过老四的杂物间。二楼偏房南北为一体,南为通道兼放杂物,北向铺有一张竹眠床。

  老屋的年代久远,连我爷爷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老屋打我小时候起就破败不堪,木头的颜色已经很难找到,看上去全是黑不溜秋的一片,可这个黑的层次倒很分明,墨黑、煤黑、炭黑、棕黑、浅黑、黑灰几乎都有。柱子、梁、椽、楼板、隔板的颜色和款式也各有不同,大概是几代人陆陆续续地修缮、置换造成的。颜色的深浅不尽相同,年代久远点的颜色就显深,反之就浅。

  老屋的面貌破败,人踩在二楼楼板上,楼板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说不定什么时候楼板突然打翻翘,人会一下跌到一楼!楼板之间的缝隙很宽,起码有二三厘米,人站在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楼下的情景。

  老屋的地势很低,晴天还好,待到下雨天,雨水就会顺着北墙墙脚渗透到屋内地面,屋内的地面就会变得泥泞不堪。由于经常不断地踩踏,地面变得粘性十足,鞋底离开地面发出“滋滋”的声音。小时候,不知有多少次在家里奔跑时,人离开了,鞋还在原处(粘在了地面)。

  老屋偏房北面有个小道地,小道地的西面是邻居家的高墙,中饭后小道地的阳光就被邻居家的高墙挡住。小道地的东面是邻居的大道地,起码有160平方米,大道地上种了各种树,有文旦树、橘树、杏梅树、杨梅树,树高达十来米,树冠庞大,像巨伞遮住了阳光。我家小道地种有一株葡萄,夏天,葡萄藤爬满整个道地天井,浓荫匝地,没有丝毫的日头气(暑气),微风过处,凉意袭来,很是舒爽。夏天,一般都在这个葡萄藤下吃晚饭,根本不需要蒲扇散热,缺点就是蚊子太多。

  最难忘的数老屋一楼偏房北这个最早的灶头间和一楼正房北的吃饭处,一大家子围在一张大圆桌上头碰头吃饭,这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惬意!饭桌上常有几道佳肴:蒸咸菜、烤荞头、咸花鼓柱、蒸乌贼墨、酱油蘸蒸马铃薯,夏天的话,再加上蒸茄子、蒸缸豆、葫芦瓢汤。因为吃饭人多,蒸咸菜、酱油蘸蒸马铃薯、蒸茄子、葫芦瓢汤,往往一扫而空;蒸乌贼墨只剩下墨,没了卵的踪影;咸菜只剩下了一点汤,有时连汤也没剩下(拌饭吃了);可怜待我母亲来吃时,只剩下烤荞头、咸花鼓柱!当时为什么不想想留点给母亲呢?但没有一个人去想,反而还吃得津津有味呢!甚至饭桌上还新闻不断、笑声飞扬!

  老屋先后有四个灶头间。第一个是老屋一楼偏房北这个最早的灶头间;老大要结婚了,就把最早的灶头间让老大用,在老屋北面的共有空地之上搭建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一层简陋小屋,算是大家庭的灶头间,这是第二个灶头间;老二要结婚了,老二就在婚房的后半间搭建了一个小灶,算是第三个灶头间;第四个灶头间是老屋东南角(相当于横向间,同老屋构成直角)的一层茅草房。

  灶头逐渐增多了,聚在一起头碰头吃饭的热闹就逐渐减少了,气氛就逐渐冷清了。

  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在老屋度过了人生的童年、青年到成年结婚、出嫁的漫长时光。后来,我们五兄弟二姐妹先后成家立业走出了老屋,老屋渐渐冷落了,只剩下父亲和母亲。最后,父亲和母亲也故去了。

  老屋在,父母在,老家还在;老屋在,父母没了,老家也没了;后来老屋也倒塌了,就很少去了,虽然老屋重建了新屋,但根没了,归宿没了。

  但老屋依旧入梦,样子一点没变。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