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陈俊通讯员洪晨婷
入冬以来,茶院乡铜岭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晾晒刚加工出来的的番薯粉,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路边场院,平房屋顶,白茫茫一片,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致富画卷。
一大早,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院子里,已晒满了新做好的番薯面。这里的番薯面以高山上种植的纯天然红薯为原料,将独有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做起来很不简单。“红薯先碾碎,之后提取其中最精华的部分,100斤红薯只能出10来斤淀粉,接下来,还有三道工序。”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建告诉记者,把番薯洗净、磨碎、取淀粉只是第一步,光沉淀过程就要5个小时,尔后晒干备用。
陈海建自小就跟着父母学做番薯面,如今经营着这家薯业专业合作社,一年到头都在忙着加工番薯面,一天可以加工350到400公斤,冬季尤为忙碌。
随后,记者跟着陈海建来到合作社的加工点。只见5层抽屉形状的特制蒸笼在锅灶上层层相叠,蒸笼四周都在冒着热气。
陈海建说,将淀粉加水搅拌、入蒸笼蒸是最烦琐和最需要技术含量的环节,此时加水的比例非常关键,全靠个人经验积累。蒸时5个蒸笼一组,每个蒸笼高约9厘米,且不能一次加满,要先铺六七毫米一层,等15分钟左右蒸熟后再铺一层,连续加13层,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直至蒸出一个完整的大饼状。蒸好后冷却两天,才能刨粉、晾晒和包装。
如今,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已成功注册宁友牌商标,产品打入宁海各大农副产品专卖店和酒店,实现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番薯面价格也从当初6元/公斤提高到了40元/公斤。
这边红薯加工忙,另一边红薯种植忙。作为一种旱粮,番薯不占用水田,种植适应性广,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粮食作物,尤其适宜在低山缓坡种植。
在茶院乡道士桥村,宁波道合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油茶树下套种了30亩番薯,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该公司总经理杨贤挺说,番薯打碎后加工成淀粉,年产量有2万多公斤。
茶院乡云图薯业专业合作社番薯基地内,番薯种植大户徐姣群提着一串番薯藤向记者介绍:“这个品种的番薯个头大、淀粉含量高,特别适合做番薯粉丝,韧劲足,现在我们这里的种植大户都将这种番薯加工成粉丝出售,收益增长了一大截。明年我们还要扩种50到70亩,产量会更好。”她说,基地采选优良品种,有计划地进行抗旱、抗虫害、加肥等操作,让基地这一季番薯亩产量超过了2500公斤,增产30%。
随着优质高产的番薯品种的引进,先进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再加上用番薯原料制作的面、粉、麻糍等产品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拓展市场,番薯及其制品产业已成为茶院乡农户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番薯种植周期短收成快,加上番薯加工比较普及,农民接受程度高。”茶院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茶院将坚持把番薯作为富民产业来培育和推进,让番薯变成真正的“致富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