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不宁的是山,宁的是海

——应满云《闲云记》序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2月07日 09:50:15

  孙昌建

  我一开始写下的题目是:《宁的是山,不宁的是海》。后来一想这是客观事实,而诗歌跟客观事实并不一定画等号,所以便作了这样的调整。

  我去过宁海两次,两次回来之后都写过一点文字。第一次是一篇散文叫《前童吃豆腐》,因为那里的豆腐和豆制品实在令我印象深刻。第二次好像写过诗,手头一下子也找不到了,那肯定是自己不满意的。本来去年要跟某杂志社去第三次的,后来没有去成,不过反倒写了一篇相关的长文,那基本是考证和传说一类的。

  以上的宁海之行和相关文字,皆跟作者无关,也跟徐霞客、柔石和潘天寿无关。如果我写散文,可能会提及这些元素,但如果我写诗歌,我也会想要利用相关元素,但我总觉得比较困难。正如我在三十年前,对宁海和海宁这两个名字还偶尔会“犯困”。虽然我知道地名中带“宁”带“安”的都是事出有因的,这在写散文时可提一提。如果是写诗,如果是用诗句来描述或论证这种“宁”和“安”,或者凑好了节奏和韵脚要讲这里温泉很好、豆腐很好吃或某种嫁妆很有故事,我想这可能不是诗歌的主场,所以我要说不宁的是山,宁的是海。要这样反着来可能还有一点点意思,这点意思或许能发展成几句诗,也可能发展不好,而至于好还是不好的标准,那也是见仁见智的。我把读应满云这朵“闲云”的想法写出来,一是因为结交有缘;二是相互交流和探讨。

  一

  第一辑是关于《乡愁与季节》,这是诗人为家乡而抒写的诗作,这几乎也是每个诗人的规定动作,是最易完成又最难突破的动作。很惊喜,作者满怀激情,将家乡的人文景观和节庆活动倾注笔端,诗行里流出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人意山光,像《开游节》《柔石故居》《雷婆头峰》《潘天寿故居》《前童古镇》《横山岛》等诗作,包括系列的乡镇节庆活动,很有宁海特色,有宁海的地标符号。所以,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愁与季节就是文化与旅游。还有一个特点,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行,有不少小村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尤其是宁海这么好的地方,那么诗歌也肯定是跟着去打卡了,而且我以为这些诗句应该写在乡村的墙上,这远比墙上写某些口号标语要强。

  这也是我读着《兴宁廊桥》《天明湖》《寿享河洪》等诗作所想到的。值得肯定的是这一辑的诗作里,还写到蛏子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桂花节、樱花节、枇杷节、香榧节、蛎黄节、葛洪文化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引诱得读者满口生津、跃跃欲试,也折射出宁海县委、县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成果再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名不虚传。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一类的诗有的是“采风”之作,有的可能还是特意为某些活动量身定做的。这一类诗的难点在于,既要跳进去,又要跳出来。这里推荐的是《许家山》这一首——

  有一种石头,深邃得

  像铜镜,许家山

  因此,走出掩藏的诗画

  观照绵延的时光

  铜板石,一片一片

  在风尘的最低处

  数着,一草一木的隐喻

  抵达宁象古道

  有蹄声,过往着商队

  一路星光和风尘

  石巷,串起梯度的石屋

  更加亲近土地

  ……

  然而这一类诗歌,以我的经验是极难写的,因为容易浮光掠影,这可能也是“采风”这一词的本义吧。还有一点就是怕过于写实,从具象的现实中跳不出来。或许全中国的乡村今天有上百成千的桃花节,的确大同小异,正如那天上的月亮,自古以来就那么一个,如何写出属于你的“这一个”,的确是考验人的。

  我这样说,并不否认诗歌的采风功能,只是说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两极之间,一个诗人要有明确的站位,同时家国情怀和桃花桂花也并不冲突,关键是如何表现。正如作者的另一部分诗作题材是春夏秋冬,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作者都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看不少作者,包括散文作者都在写二十四节气,从词到词,还是从土地到词,从农事到词,这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作者的这部分诗作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

  二

  第二辑是《时光与维度》,从具体的题目看都是这一两年写的。如果以酒比作诗,这是新酒,啤酒可能要喝新鲜的,如果是白酒呢,人们多半还是希望用时光来沉淀一下的。

  在这一辑诗中,最有感觉的还是《悼薛家柱老师》这一首。宁海走出去的薛老师亦是我的老师,对我鼓励甚多,所以我会有共鸣。我也写过随笔类的文字来怀薛老师,但是写诗却不敢,或者说自己就吓退了自己,且看作者的这一首——

  你一搁笔,夜就开始虚脱

  像流星雨落进西湖

  变成黎明的泪

  断着桥,残着雪

  七月三十,习俗插满了香

  选择与地藏菩萨涅槃

  去天堂的路,一定经过家乡

  缑城飘香着文化等你

  ……

  从全诗的感觉来说,我特别喜欢第一节,第一节中又特别喜欢“断着桥,残着雪”,这简直是神来之笔。结尾一句巧用薛老师创作的电视剧本《盈盈一水间》,收得好。诗并不可能段段出精彩,句句是金句。但作者对诗的凝练、意境和语言张力的追求可见一斑,值得点赞。

  这一辑有十首左右怀人题材的诗,怀人和伤悼题材是人类诗库中的一部分,除非是叙事长诗,这一类的诗一般还是要把自己放进去,即作者跟所写对象之间的那样一种关系,而不是站在旁边冷静地推敲,这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诗可以抓住一点,不顾其他,可以放大一些东西,也可以缩小或省略一些东西。

  这一辑当中有两首诗是直指生命的,那就是《退二线》和《中年将过》。我以为敢不敢写这一类诗是一个问题,怎样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作者把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也不错,尤其是《退二线》中的这两节——

  少数脸谱,像虚掩门

  变化,比穿堂的风还快

  剧情颠覆,往事

  浮云般飘过

  原来入戏太深,不经意

  会暗自伤神

  挽一袖秋意,落寞

  对着残影,独自舔伤

  是啊,脸谱戴得久了,除下来就不习惯了;入戏太深,出戏就难了;而一旦出来,就会很不自然,就像脸皮没处搁一样了。诗人巧妙地写出了这种前后心态的变化,这其实也是中国诗人中国文人千年来的普遍心结,只不过有人写了出来,有人没有写,或者说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三

  如果说第一辑“乡愁与季节”是作者的根据地,那这第三辑“采风与掠影”就是要走出去寻找根据地了,这也是诗歌写作惯用的方式。

  这一类的诗歌,一般来讲也有两种,一种是不管走到哪里,诗人写的都是自己,都是自己意识中的某地某点,比如说当年韩东写大雁塔,其实跟大雁塔本身没有什么关系,那是一个抽象的大雁塔,是一个观念的大雁塔,再加上韩东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写,有人称之为解构或其他什么的,那这首诗就成为了诗人的代表作。至少,它跟杨炼们的这一类的诗是一样的。

  事实上很多的文旅景点,去打个卡是可以的,写一首诗也是可以的,但要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难了,一般能做到自己满意就已经不错了。在这一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兵马俑》这一首,尤其是前面两节——

  一把蹶头铁铲,竟挖出了

  一支八千人的地下军团

  番号,属于大秦

  任务,潜伏二千年

  军纪,不透露风声

  所有话语权,交给了麦克风

  或许,那时大漠漫天扬尘

  你们选择了地下潜行

  或许,那时地下缺氧

  你们选择了失语

  延长呼吸,直至窒息

  但仍保持着一种前行的姿势

  写诗就是这样,不是说想明白了就能写好,有时就是懵懵懂懂写下来了,有时就是凭着直觉。读这一首诗的“直觉”,这一句“所有话语权,交给了麦克风”,还有一句“你们选择了失语”,这两句就是金句啊,可以到此为止的,虽然不够完美,但残缺有时也有以少胜多之作用的。

  南方人一到了西北,据说由于气候的原因,酒量也会要好一点的,而就诗人而言,一到了西北就会容易用大词,因为天苍苍野茫茫呀,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中一下子可能找不到细微的形象了,所以会动不动就高八度了,这是要切忌的。写广场如果从一只蚂蚁写起,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从一只鹰写起那不稀奇了。相比较而言,《西部影城的燕子》《羊皮筏子》《酒醉吴忠》这几首印象更深一些。你看《羊皮筏子》的第一节——

  坐上羊皮筏子,仿佛坐上

  移动的羊。桨好比鞭子

  一个划向黄河

  一个挥向空中

  这一辑中的也有一些诗,是作者参加《浙江诗人》采风活动的作业。这一批诗中,如果要评出最佳的一组,那我以为是《诗意文成》最为整齐,由此看采风诗作,无论是在本地的根据地里还是千里之外的,我觉得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古代比现代更有自由度,二是多彩比单色要容易渲染,三是与己有关联度的更有感觉。

  这一类诗说到最后,还是你自己是否足够强大浑厚。因为今天的走马观花已经可以日行千里,虽然某一首诗还是在慢的状态中写出来的,但是整个采风过程却是快的!而且有时团队式的活动,独自冥想的机会也不多了。浮光掠影如果有新鲜感是好的,但是今天的大江南北,具体到古村和古村、民宿和民宿、此岸和彼岸,甚至土菜和土菜、灯笼和灯笼都是相似的,那么人和人的相似、诗和诗的相似就不奇怪了。然而你看每个人的长相,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每个人的基因又是如此不同,从这一点看诗歌要有点个性,有点异类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就是看你对自己有没有要求。

  读作者的《后记》,可以知道这一百多首诗是作者近两年里写成的,这简直是文思泉涌的状态了,这是极为不易且令人羡慕的。现在我拿着根尺子说东道西,这并不是一种最适宜的方式。因为交流有时是当面聊天为好,要写下来就会是另一种味道了。我一直以为写诗是很个性的事情,但是作为交流或认同,诗歌又要拿出来给别人看给别人评,这是有点矛盾的事情。这需要包容,但包容不等于没有批评。

  另外我要补充一点的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起步了,擅长写散文诗,有作品发表于《星星》《文学报》等报刊,并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和获奖。应该说起点还是不错的。虽然后来按下了暂停键,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追求和修养。

  最近,常听人说,破圈。那问题是怎么去破圈?诗歌有一句话,叫诗有别材,诗无达诂。任何一种写作文体,其实都有标准。无论是从新闻作品还是散文跨到诗歌,都有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文学创作,永无止境。最后,我期待着作者在《闲云记》出版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

  以上文字,与作者共勉。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林琪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