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人世的星空因他更灿烂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3月14日 13:43:09

  常州方孝孺研究中心理事

  民进常州市委组宣处处长 周二中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在历史的时空中彻底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方孝孺那瘦削的文人背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安然屹立,时时被人聚焦评议,是非褒贬,都冲着他这个背影而来。

  人之所以成为人,对死、生的选择从来不是这么简单。人生是为一大事而来,生命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命,是有所奔赴的。为了完成责任,有时现实逼着我们必须在死、生之间有所选择,所以才有了誓死不二、至死靡它、九死未悔等这样的事发生,历史文化的长河也因此奔流不息,人世的星空也因此变得光辉灿烂。

  方孝孺是深知自己使命的一个人,所以当大难来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守住使命,决不退让,哪怕粉身碎骨。左宗棠在题南京方孝孺祠一联中说:“慷慨志犹存,一瞑奚惜;名节事极大,十族何妨。”胡适这样评价他:“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说一件后来的事。当年清军南下,江阴抵抗是最为激烈坚决的。城破之日,守将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写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清军对江阴城展开大屠杀,江阴人民慷慨赴义,男战死、女自尽,拒不投降,十七万两千余人惨遭屠戮。当然,这里面如果说大家都自愿被杀,也可能不是事实,但同仇敌忾却是真实的。

  换到方孝孺一事,方氏族人愿意去死,情况也类似。方孝孺弟方孝友临死不惧,口占一诗劝慰其兄:“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被杀的“十族”之中,怕是很少有人会因此怪罪方孝孺。在他们眼中,方是个贤人、正人,他做的没错。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就是方孝孺对他们的影响与感化。

  安徽桐城人都知道方法沉江的壮举。明建文元年,翰林院侍讲方孝孺主持应天府乡试,桐城县学生方法得中乡试,授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虽然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小官,但方法不畏权贵,以“廉直”闻名。方法受知于方孝孺,方孝孺的文章操守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靖难之变后,朱棣称帝北京,诸藩王及各地各级臣僚纷纷署名上表庆贺,而方法却“效法宗师方孝孺,拒不署名,投笔出”,且大呼:“旧君安在?何以见方先生?”于是被逮。舟行“至望江,绐守者曰:‘此父母邦也,幸宽我械,容治酒北向而拜,以尽人子之思。’守者许之。于是衣冠立船首拜,曰:‘得望吾先人乡可矣!’拜毕,跃入江而死”。临终前,作《绝命辞》二首:“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马其昶在《桐城耆旧传》中感慨:“悲哉,靖难之事,正学不肯草诏,赤十族,公以小臣,亦不肯署表死,大节不夺,殆无愧哉!”此足以说明方孝孺拖累别人的观点是不对的。

  王有赫斯之怒,我有凛然之威。某种意义上说,在与方孝孺对峙的那场斗争中,朱棣其实是个失败者,因为杀人是理屈词穷后的耍流氓手段,百年之后是非分明。《皇明表忠记》的作者钱士升说:“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而万乘之威亦几于殚矣。”可谓一语中的,朱棣其实是黔驴技穷了。

  方孝孺之死是有价值的,他以他的血证明了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的全部人生价值,历史也因此不会忘记他。

责任编辑: 邱雯雯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