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周刊

新星⑧

吴峭·散文二题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3月17日 09:32:43

  吴峭,笔名姑奶奶,70后,一枚教书匠,任教于宁海县一职高,县作家协会会员。

  怀揣着小茶碗去喝茶

  同学胖小嘟一直笑话我喝茶喝不来,装倒是装得挺像,偶尔喝点茶还怀揣个小茶杯去嘚瑟一下。他不懂,行走江湖,哪个没有自己的御用杯,那是茶人的“标配”。

  茶圈里流行“不自杯不成席”,意思是说,作为一个爱喝茶的茶人,一定要有一只自己的品茗杯,也就是个人杯。现在好多茶客在常去喝茶的地方都会留有自己的个人杯。

  N年前,我还是个茶小白,茶的知识储备仅限绿茶,直到偶然间喝到了巧克力妈泡的一杯铁观音,就因为这么一杯茶,让我渐渐喜欢上了茶味,也迷恋上了与茶有关的器物。

  当时巧克力妈在气象路开了一家茶馆,我爱孵在她店里,特别喜欢把玩她家的杯杯盏盏,恨不得搬走一些,奈何荷包不给力,只能买几个便宜的解解馋。

  后来也陆续从不同地方淘了几件茶盏,摆在家里“养”着多,很少露脸,唯独有一只出镜率很高,就是胖小嘟说的,被我怀揣着从东喝到西的一个陶胎彩釉杯,那是不惑之年巧克力妈送的。那一年我经历了很多,情绪如同沸水中的茶叶起起伏伏,自然,这个杯子也陪着茶叶和我一起起起伏伏。

  茶杯出自一个青年艺术家之手,喜庆的红色,握在手里还沉甸甸的,凑近看,杯身图案似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又似百鸟在跳舞,若隐若现,内壁白瓷,口敞,像只小碗,惊喜的是杯子足圈内居然还刻有我名字。看着茶汤像花儿一样在茶杯中绽放的时候,心情瞬间明亮了许多。

  为了心爱之物免受磕碰,我缠着同事清雅手缝了一个用蜡染的蓝布做的茶杯袋,文艺又复古。外出喝茶从茶杯袋里这么一掏,往茶桌上一放,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忽悠是祖传的,惊得一帮菜鸟看了两眼,收回一眼。

  在巧克力妈店里喝茶也经常能看到茶客从包中掏出自用的茶杯来。茶杯是主人格调的体现,有讲究釉色的,有倾心不同造型的,有喜欢观茶汤的,还有的迷恋闻香的。不同的杯还应景而现,过年喝茶摸出一个红红的茶杯,喜气洋洋;周末约茶,用一只色调沉稳的汝窑杯,心情舒畅而愉悦;绿茶上市用一个台湾产的玻璃杯盛茶,喝出春天的味道……

  但有人爱杯爱到如此痴迷,还头一回见。有次在西湖边一个茶馆遇到一位茶客,一副大老粗的样子,他一入座便摸出一个小包包,再从里面掏出一个茶杯,这是只陶土烧制的茶杯,看起来古朴粗放,倒与这位茶客相得益彰。

  他一边细品着茶汤,一边摩挲着心爱的杯子,这位做建材生意的老板,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茶杯,闲来无事就摆弄家里的茶杯。他边说边打开手机给我们展示他的宝贝:这个是玲珑杯,那个是斗笠杯,这几个是拍卖会上拍的,那一排是古玩街捡漏的,还有一碟是网上淘的……现在他家茶室整一面墙都摆满了茶杯。杯子多了也不嫌麻烦,出门喝茶还会因心境、目的、喜好经常换,如同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我纳闷,那么多杯子舍得喝、喝得过来吗?或许人一旦迷上一样东西,就极容易患上“收集癖”,一发不可收拾。

  我书架上也摆了些许茶杯,但唯独对这只小茶碗情有独钟。在专业茶人眼里,这只小茶碗对茶汤的作用可能不是最聚香的,也不是最能看清汤色的,甚至还被摔伤过,修复后还留有疤痕,但是在我这里,它就是独一无二的。

  或许是友谊,或许是恋旧,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常陪伴的习惯,抑或它盛过我太多的悲欢喜乐,我喜欢看它静静呆在一旁,不悲不喜,像是提醒我保持“空杯”心,万事皆可“放下”!

  蹭饭记

  最近我一直锁住了一个蹭饭点,好友肖尹家,因为她老妈来城里住了。肖尹妈擅长做面食,以前在我单位斜对面开过店,圈粉无数,尤其她烧的浇头面,味道还牢牢粘在我的记忆深处。

  她家离我家很近,在红枫路一带的落地屋,走走5分钟。

  回想起第一次去肖尹家蹭饭,挺有意思,我也不怕难为情,手上啥都没拎就径直闯入了她家。那天中午我俩事一忙错过了饭点,犹豫着去哪吃,肖尹提议去她家,她妈刚好挞麦饼吃。一听是她妈的手艺,仿佛空气里已弥漫着阵阵麦饼香,开心得走路都带风。

  一进屋便看见肖尹妈在厨房的热锅上忙着翻揭麦饼,我直奔厨房打了声招呼,“阿姨,你的好手艺让我直追你家来了!”肖尹妈被我逗得合不拢嘴。

  闲聊的功夫,虾皮味、海苔味、豆腐肉麦饼等各种口味的麦饼一一出炉了,这些麦饼一上桌就自带光芒,惹人垂涎。肖尹妈热情招呼,“麦饼一定要趁热吃,难得来,每个味都要尝一下。”咬一口,细细咀嚼,果然口味地道,唇齿留香。第一次同肖尹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丝毫没违和感,仿佛回到家。

  正吃着,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囡,蹦蹦跳跳进了肖尹家,还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块麦饼,径直爬上沙发,打开遥控器,熟悉得像自己家。心里正疑惑着,门外进来一位手捧儿童碗的大婶,朝肖尹妈打趣道,“你看看这个囡,我做的不要吃,非要上你家吃。”原来那个小家伙和我一样也是来蹭饭的。

  临走时肖尹妈还要挞几个让我拎手上,末了还不断叮嘱下次再来。

  这不,还没到一星期,手机里就飘来一条短信,肖尹邀我去她家吃水饺。冬天与水饺是绝配,我答应得倍儿爽脆。

  这次蹭饭热闹得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肖尹妈邀请邻居来她家吃水饺。几个大妈大婶围着桌上的几大盆馅儿,嘴里唠叨着家常,手里不停忙碌着。笨手笨脚的我也开心地边学边包。很快水饺铺满了饭桌,有趣的是什么形状的饺子都有,歪的、斜的、露馅的,包成什么样不要紧,在乎的是包饺子的心情。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形状各异的饺子已在锅里不停地翻滚,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肖尹妈忙着捞饺子,我们忙着拿碗筷,备调料,搬桌椅。不一会,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摆上了餐桌。

  屋里没地方坐了,搬把小凳坐外面或捧着饭碗坐台阶上,肖尹妈时不时给大家碗里添几个。这围坐吃饭的场景倒是稀罕,连路人也被馋得想凑过来尝一个。

  我端着饭碗坐在台阶上,同几个大妈大婶并排挨着,她们吃着水饺,自然而然提到了肖尹一家,“肖尹妈人特别热心,她第一天来就挨家挨户给我们送了一碗包子来,我们是又惊讶又激动。”

  “是的,白天只要家里有人,她家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谁家炒菜时发现没盐了,到她家厨房挖一勺。”

  “家里娃没人带了往她家一放,很放心的。”

  “她来了之后,这里热闹多了,以前我们这都大门紧闭的。”

  ……

  再咬一口水饺,冬日暖阳里欢聚的幸福慢慢从胃里暖到心尖。

  肖尹家是老房子拆迁后搬到这里的,她爸妈原先住在乡下,肖尹爸走了后,肖尹担心她妈孤单,接她进城里来住。一开始还担心她妈会住不习惯,哪想到不到一个月功夫,她妈就和周边的一圈人混熟了,比他们夫妻俩认识的人还多。

  熟悉了以后,肖尹妈时常邀请邻居来家中吃饭,她拿出以前开店时的“十八般武艺”,变着花样做,烧麦虾汤、炒垂面、蒸馒头、煎麦饺筒……她的手艺被交口称赞。大家吃出的不仅是肖尹妈的手艺,更是感受到了她的热情与真诚,是她让大家从大门里走了出来,聚在一块,把城市生活变得和在乡下一样其乐融融。

  有几天没去蹭饭了,肖尹妈就会念叨我,做了好吃的还会让人送到我家来,俨然把我当作她家的三闺女。我曾开玩笑对肖尹妈说,你的手艺这么好,我能不能天天来蹭饭?她一脸骄傲地说,当然欢迎!

责任编辑: 邱雯雯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