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分站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乡镇支站  >  大佳何镇  >  本地新闻

艺术之光点亮共富之路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3月24日 14:06:00  

  记者曹维燕

  近日,作为“艺术振兴乡村”起源地的大佳何镇正在热火朝天推进石门乡村艺术谷工程项目建设。据悉,石门乡村艺术谷示范带是大佳何镇对艺术特色村建设提质扩面的重要体现。该镇以葛家村为核心示范,将石门艺术谷内4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串点成线,形成一条石门艺术谷示范带。

  大佳何镇如火如荼推进石门乡村艺术谷建设,只是宁海奋力探索艺术振兴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宁海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团队,以艺术赋能乡村,以精神富有、物质富裕为目标,将艺术设计与乡村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以此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

  葛家引燃振兴星火

  春回大地,莺飞草长,又到了一年中踏青的好时候。而大佳何镇的葛家村成为众多人选择的打卡地。这个曾经发展滞后,被当地人自嘲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到如今的网红村,离不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及其团队。

  2019年,丛志强教授带着团队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丛志强带着一份40多页的PPT进村了,准备给村民们讲一课《艺术设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1600人的葛家村只来了26个“学生”,不一会更是全部“逃课”了。在村民眼里,艺术家团队是“骗子”“搞传销的”。

  丛志强一肚子委屈,可冷静一想,可不就是要改变“政府干、村民看”的现状吗?他心一横:“讲理论没用,那就干吧,干到农民都相信!”

  丛志强脱下“西装裤”,穿上“小脚裤”,请村支书帮忙叫来6个村民,一起在文化礼堂前面的空地上做了一把椅子。小半天工夫,一张古朴别致的长椅做成了,只花了30元水泥钱,这椅子又好用又好看,似乎给当地村民描摹出了艺术的模样。

  自此,在丛志强团队的带领下,葛家村村民利用就地材料、就地空间来深度参与艺术设计,以艺术为切入点创新创业。从引导妇女同志制作布艺儿童玩具,到帮助村民开展庭院设计,循序渐进、慢慢提高,短短几个月,团队和村民花小钱办大事,盘活村庄闲置资源,村子里打造了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300多个文创产品,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和过去一般的乡村打造模式不同,葛家村的发展既没有修路也没有新盖房子,以艺术赋能“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全村的花费镇里投入不到300万元就撬动了一个村的变化。

  而这一场艺术试验,也让该村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小仙曾是村里的裁缝,自丛志强团队来到村里之后,“唤醒”了她的缝纫技能。她重新搬出了缝纫机,创造性地做玩具、做手包、做茶席,这些小物件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卖出了好价钱。在积累第一桶金后,袁小仙又开了农家乐和民宿,在村里开启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艺术振兴乡村,其核心在于把村民放在‘C位’,让村民由看到干,动起来。”丛志强如是说。艺术振兴乡村这把熊熊烈火在葛家村燃烧起来,而丛志强则是划亮那根火柴的人。

  艺术火种燎原缑城

  在艺术的“化学作用”之下,葛家村的蜕变有目共睹。其他乡镇、村庄也纷纷期盼通过艺术带来改变。曾经被村民“嫌弃”的驻村艺术家成了香饽饽,不少村庄甚至拉着牛车来“抢”艺术团队。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将葛家村的经验不断提炼复制,联合宁海县内相关部门力量,把“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向宁海县18个乡镇(街道)44个村推广,加快推动艺术振兴乡村提质扩面,让宁海的乡村更有活力、张力和生命力!

  跃龙街道下枫槎村是个无人问津的城郊乡村。为了给村庄打造特色,该村的村干部们多次真诚走访,终于如愿引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和多位“乡建艺术家”驻村。

  在这里,丛志强团队开展了一次“尽奇用——废物不废”行动。艺术团队与村民共同利用废旧衣物、绳线、方便袋等材料,运用编、织、勾、缝、贴、绣等技艺,进行创新创造,为村庄添彩。

  丛志强团队成员段红娇告诉记者,该行动借助“废物”新价值的赋予,让村民学会用创新的眼光重识身边物品价值,激发村民主动创建有活力、有故事、可持续的优质生活空间,进而挖掘村社能人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力军。

  在丛志强团队的指导下,下枫槎村村民们打开了艺术改造的思路。“这里本来是一个闲置的地块,我们打扫干净,准备做一个海洋文化的节点。”村民葛建娟负责村口的一个节点打造,她打算用彩线围绕树杆把它包起来,并挂上一点“海洋生物”。这一创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村民陈掌娟拿出旧衣服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没过多久,一个彩色的纤维艺术作品,呈现出来了。“重拾旧物,发现身边物品的价值,只有自己动手打造更多有活力、有故事的乡村空间,村庄才能建设成一个可造血、可持续的美丽家园。”陈掌娟颇有感悟地表示。

  同时,丛志强团队依托望府楼山优美风景和望府茶主产区等优势,打造“望府茶飨、自在曲水”IP,培育村民创业空间8个、打造“阿拉崖谷奶茶杯”“巾帼茶席”“生生不息”等艺术节点17个,下枫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茶文化”艺术村,并培育出青枫蜜茶、“老十堂”养生姜膏、枫铃屋糕饼等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超千万元……如今,这个无人问津的城郊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城市后花园。

  从力洋镇力洋村到长街镇总浦塘村,从强蛟镇骆家坑村到下渔村……艺术振兴乡村的火种已在缑城大地上悄然播撒开来。

  宁海模式为发展破题

  艺术振兴乡村建设在宁海掀起热潮之时,也受到了质疑——宁海的成功实践,能不能推广到别的乡村、别的地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校艺术团队和宁海的“乡建艺术家”们给出了答案。

  在葛家村的艺术试验后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着葛家村的乡建艺术家团队,将艺术振兴乡村的火种,带到了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贵州定汪村。定汪村与葛家村牵手后,短时间内实现了宁海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成功复制,当地还顺着艺术振兴乡村的思路,引进2000多万元进行整村特色化打造,从村庄形象到村民精神面貌都实现了蝶变。

  同时,宁海还通过东西部协作,将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输送到四川省普格县德育村。如今,已组织4次两地村民和高校团队互学互促活动,帮助德育村开展资源调查、业态培育、人才队伍组建,并计划引进教育部科技特派员对口指导产业帮扶,把当地火把节、彝族年等文化传统打造成为可致富增收的文旅产业……

  如今,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已经开始走出宁海,辐射到鄞州、余姚、象山等周边县市区,还通过“艺术扶贫”远嫁贵州晴隆、四川普格等地,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艺术振兴乡村的宁海经验进入复制推广阶段。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驻村艺术团队和宁海的乡建艺术家们也开始从宁海从大佳何镇葛家村这一个试点,走向全县44个村、2个艺术谷、2条城乡艺术走廊,辐射到贵州、四川等6省13县,真正让艺术“扮靓”了村庄,培育乡建人才,促进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编辑:童碧珍 来源:宁海新闻网
宁海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支持 中文域名:宁海新闻网.中国 Copyright© 2003-2015 www.nh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URL:nhnews.com.cn / nhnews.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24 浙B2-20080272 浙公网安备 33022602000016号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短信: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e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65510000 举报邮箱:web@nh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