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用图像的方式接近海明威

——读惠勒《海明威的巴黎》有感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5月09日 09:38:29

  陈剑飞

  到法国旅游时,来自上海的中年导游一到巴黎就显得特别兴奋,嘴里不断重复那句“这是一席流动盛宴,这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啊”。我知道此语出自海明威晚年创作的《流动的盛宴》,在书的扉页,海明威写着:“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1921年,意气风发的海明威携新婚妻子哈德莉从美国芝加哥到达法国巴黎这座令人向往之城。而《流动的盛宴》则是1957年在古巴动笔直到1960年才完成的一部对巴黎岁月的回忆录,时间相隔30多年。这是海明威有生之年最后的作品,也是对前妻哈德莉致敬式的回忆。

  教授兼摄影师的惠勒自1986年起接触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并成为海明威忠实的粉丝。惠勒曾以作品为指引,走访海明威到过的许多国家,探寻海明威的创作动机和灵感之源,还在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开设了对海明威的研究课程。惠勒在《流动的盛宴》中读出了“灵感、技艺、影响、爱情”这些关键词。惠勒到巴黎采访时,循着海明威的足迹,到过左岸书摊、莎士比亚书店、先贤祠、巴黎圣母院、双叟咖啡馆、圆顶咖啡馆、丁香园等文学地标,最后从大量拍摄的照片中选取了92张收入《海明威的巴黎》一书,与读者分享。

  书中基本上是一张照片占据一页空间,黑白照在编辑时配以灰色边框,向读者呈现了一种怀旧岁月的苍凉感。作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海明威在巴黎生活过、路经过、看见过的地方,并在书末附了一张“海明威的巴黎地图”,即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上至协和广场、下至巴士底歌剧院,沿塞纳河两岸的范围。

  在取用那些照片时,往往蕴含着摄影师自己的表述方式。这92张照片里,以雕像作为前景、主体或者利用周围建筑环境雕像的,就有35张之多。特别在“爱情”章节里,20张照片中,利用雕像表达的就有14张。雕像被“借用”到镜头里再进入书籍,会让读者产生关联与移情的想象。如卢浮宫的《初次向维纳斯倾诉秘密》《午睡》和罗丹博物馆的《吻》,黑色的背景衬托着白色柔和光影的雕像,那种温和与信任,让人联想到海明威和哈德莉在巴黎早期的生活是如何的恩爱与幸福。

  此外,海明威在巴黎时常光顾酒吧、咖啡屋,书中选用的此类照片有17张;塞纳河桥梁的照片有7张;还有巴黎地标性建筑物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卡鲁塞尔凯旋门、荣军院、卢浮宫和协和广场都有单照予以呈现,这些为构建巴黎城市提供了轮廓性影像。海明威喜欢散步的塞纳河两岸,在惠勒镜头下有很多细节性的表达,如左岸书摊、圣路易岛、河旁梯道、河边长椅和码头泊索环,有几张还干脆用上特写镜头。浏览这些照片,仿佛步着海明威的足迹,隐约中看到他成名之初白天匆匆奔走的身姿,或夜色里孤独徜徉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正是彩照最流行的时候,而惠勒这些拍于当时的照片偏偏是清一色的黑白,应该是有过考量的。因为黑白色容易引起苍茫陈旧与时间消逝的感觉,而彩照恰恰不是,色彩艳丽往往多为当下时,褪色的东西存在着时间性。另外,在这部摄影随笔集里,惠勒的镜头多数朝向了物而不是人。纯粹的建筑物、空荡荡的大街、虚座的教堂、少有人影的卢浮宫和塞纳河码头,这一切构成了摄影师心目中的巴黎,而不是现实中熙熙攘攘的巴黎图景。这种刻意投射出的疏离感正好吻合海明威当时的孤苦心境。未成名时的海明威在巴黎曾一度陷入穷困,甚至会去公园偷袭鸽子果腹。这些呆板少有生气的照片,也映照出海明威外表与内心深处的某种失衡与冲突,甚至带有厌世的情绪前兆,似乎为他以后不可理喻的自杀行为埋下了伏笔。

  按照海明威自创的“冰山理论”,写作只是浮出海面上的一小部分,那么《海明威的巴黎》中有限的照片,也只能折射出海明威生活与情感的某些部分,只能算是对《太阳照常升起》和《流动的盛宴》这两部作品的一些注解与图像还原吧。而更多关于海明威巴黎生活的细节,我们可以在美国作家莱斯利·布鲁姆所著的《整个巴黎属于我》这本纪实文学专著中读到。

责任编辑: 王婧茹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