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坚守力量的源泉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感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5月09日 09:38:29

  赵广威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心向往之。近日,拜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想为日后身临其境、瞻仰古迹做好知识储备。这本书由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整理撰写,于2019年10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获奖无数,2022年12月又获评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图书类)。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共分为十三章,是一本个人传记结合群体纪实的书。该书按樊锦诗出生、成长、工作到莫高窟的保护传承的时间顺序而作,不仅真实全面地讲述了樊锦诗的人生故事,而且在字里行间展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儿女守护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光辉形象。这又是一本涵盖多学科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书,内容涉及敦煌艺术、敦煌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历史学和宗教学等多门学科,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域文明和敦煌交融互动的历史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发展状况。

  面对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山,使人心生敬畏;观摩文化融合的洞窟壁画,又令人无比震撼。我们可以联想“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的情景,可以真切感受到遗迹中涌动着一股坚定有力、无怨无悔的守护力量。这股力量来自普普通通、生生不息的洞窟守护者。樊锦诗是这类人群的代表,从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坚守的力量来自此生命定的责任、与时俱进的能力和代代不息的传承。

  此生命定的责任受到人生际遇的影响。从小的学习、家庭的影响和北京大学的教育,教会樊锦诗坚持做人严谨诚实,做事有定力和责任担当。樊锦诗趁着毕业实习机会选择去敦煌,毕业分配时,不顾自身羸弱和家人劝慰,服从国家安排来到敦煌。真正留在敦煌才知道这里和北京、上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樊锦诗虽然有几次盘算着离开,但是机缘巧合,责任使然,最终毅然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和丈夫一道把家安在了鸣沙山下、宕泉河边,把半个世纪的生命无私奉献给了千年莫高窟。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是安然从命的职业之源。

  与时俱进的能力来自孜孜不倦的钻研。樊锦诗为了守护、研究和弘扬敦煌莫高窟,走遍了莫高窟735个大小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和每一尊彩塑。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大胆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保留壁画原貌,今天的“数字敦煌”让天南地北的人们不出家门就能观赏到清晰逼真的艺术形象。樊锦诗牢记苏秉琦先生的嘱托,用心书写莫高窟考古报告。2011年,她历时40年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被誉为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也即将问世。这是潜心治学的专业之源。

  代代不息的传承扎根众志成城的信念。20世纪40年代,画家常书鸿留法回国,担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结束了敦煌莫高窟四百多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的历史,创立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基业,被称为“敦煌守护神”;段文杰因一次画展与敦煌结缘,在80年代接替常老,扩建了敦煌研究院,促使敦煌研究院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樊锦诗毅然接过两位前辈手中的接力棒,默默守护茫茫大漠里的莫高窟。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他们把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在“莫高精神”影响下,2020年有一位叫钟芳蓉的女生以676分的高考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她说:“我选择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这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之源。

  樊锦诗的“心归处”是敦煌、莫高窟和考古保护事业。那么,各行各业的我们“心归处”在哪里呢?应该是我们正在从事的职业、正在学习的专业和继往开来的事业吧。每一行每一业都需要有人扎根工作岗位,深耕专业领域,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有“心归处”可以汇聚力量源泉,树立精神标杆,激励人们用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责任编辑: 王婧茹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