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文化周刊

宁海有个杏花村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3年06月09日 10:03:02

  任亚亚

  3月5日,今年宁波正式入春那天,花友们来宁海刷山拍野花,路遇一树杏花。拍花时一村民大哥过来聊天,临别,他说:“你们杏梅树还要拍吗?我告诉你一个地方,那个村杏梅全宁海顶多了。”我的耳朵一下子竖起来了。

  自从2018年1月28日到过宁海的“梅花村”之后,便想着什么时候能让我找到宁海的“杏花村”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叔同先生的这句话,在我30岁开始学认植物后,时常印证,时常欣喜。在那位大哥的指点下,我开启导航,按图索骥,到了那个“杏花村”。

  在村口,民居前一棵杏花赫然眼前,顿时心生欢喜,马上取出相机横拍竖拍。一位大叔从身边走过,我立马叫住了他,向他打听:“阿叔,村里杏树很多是吗?都种在各户人家的院子里吗?”

  “杏树吗?不太多,在山脚的那边倒是有几棵种着。”大叔答道。

  我立马意识到自己没有入乡随俗,立即切换到乡土模式,边说边指着眼前这棵杏花,“哦,伐对伐对,我要问的是杏梅树,喏,就这个杏梅花的树。”

  大叔也立马反应过来,“哦哦,杏梅啊,全村都有种的,你说杏树杏树,我还以为银杏树呢。我等宁海人杏花叫杏梅的,是伐?”

  “对,对,就是!”我急忙应道。

  行文至此,一个关于杏花树的知识点来了,宁海人叫杏花树为“杏梅树”,叫银杏树为“杏树”,如果入村去打听老银杏树,须得问“杏树在哪里”,而要打听杏花在哪里,得问“杏梅树在哪里”。

  大叔很热情,跟我聊起以前村里那杏花才叫多,不仅整个村里每家每户都种几棵杏花树,原本山地那里一片也都是杏花林,花开起来一片粉红色,蛮好相的。这几年挖的挖、卖的卖、病的病,逐年锐减。

  告别大叔,我扛着三脚架开启了我的“杏花村之旅”。走在村里小路上,无比欣喜,因为这样的农村越来越少了,小路虽有水泥硬化,但两侧还留有泥土,野花野草得以生长,春风一吹,角角落落便有了春的气息。

  不像时下流行的,把农村道路改造成城市的公园一样,处处铺石板、浇水泥,泥土好似家猪一样,一定要将泥土圈进花坛里,而不是这样自然而灵动地裸露着,成为野生、逸生植物的天堂。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古朴的石头墙民居、现代的瓷砖墙民居、时尚的喷塑墙民居,错落有致,三五步就一棵杏花树,花满枝头那种,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外墙衬托着,人似在花街流连,处处与春撞个满怀。

  都是老树,枝干高大,我的索尼黑卡是24-200mm镜头,镜头基本上要拉到最大拍。杏花没有梨花、江梅那么惨白,花瓣白中带粉,好似十七八的少女,又没有桃花那么浓郁艳丽。

  拍花赏花总觉时光短暂,步履匆匆地捕捉光影,顺便也粗略数数杏花树的棵数。拍第二张杏花时,目之所及有18棵,我往东移步15米后又添7棵。

  碰到数位村民,询问村里有多少棵杏花树,都答没数过。

  “一百棵有吗?”我问。

  “不止的。”

  “两百棵呢?”

  “也许不止吧。”

  “三百棵呢?”

  “恐怕有的,这几十年,我们村里还真没人数过。”

  由于时间关系,我粗略估算了下,300棵左右。在统计时,发现有些树干还在,树却已经不行了,繁花满树,活力四射的200多棵肯定有的,具体数字还需大量的休息时间来此地做更细致的田野调查。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宁海的“杏花村”。它就是茶院乡下徐自然村。

  回家之后,我又马不停蹄地查阅手头仅有的几本史志资料。据《徐氏宗谱》记载,茶院徐氏始祖于梁大宝二年(551)以避乱自黄岩之黄沙迁来。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茶院上徐分迁至此。村在上徐之东,以东为下,故名下徐。从县志和地名志中获得此若干信息,皆无涉杏花的栽种历史。看来,要追寻下徐栽种杏花的历史,还得花费时日去做田野调查。

  5月21日,我又一次来到下徐村。有着背娃走遍十八乡镇的经验,很容易找到了之前仔细观察过的那些杏花树。与春天的一树花不同,眼前已是满树绿荫,每棵树上都挂满了杏子,这一定是农民优选的成果。细看杏子,大致有两类,一类个头比较大,色青,另一类小而黄。由此想到,和水蜜桃一样,杏子也有不同的品种,有早杏也有晚杏。纵观全村,早熟的杏子少,晚熟的多。

  第二次去,我推开一户农家院门,和老人家攀谈,方知下徐村里应姓为多,其他姓也有。应氏始祖在清朝乾隆年间,从梅林迁徙此地。田野调查和查证资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前者有趣而踏实。

  老人家告诉我,2002年他从外地回宁海,种下那三棵杏梅树,第二年就摘了杏子去城里卖,坐城乡中巴车到东站,再公交车到上下桥,那里热闹得很。后来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了,杏子也就儿子回家时,让他摘点带回城里。

  想起第一次来,也和一位大哥攀谈过,大哥家种了两棵杏花树,其中一棵结的杏子味道特别好,他有个上海客户,每年摘了就寄快递给他,已经好多年了。

  看着眼前还青青的杏子,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时,一位大婶从我身边走过,问我是不是搞测量的,因为我手里拿着个手机自拍用的三脚架。我说明了来意后,她去家里拿来了邻居送她的早杏,这幸福来得太突然,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本地杏子,太好吃了,酸酸的,口舌生津,回味无穷,把童年没吃过的本地“杏梅”补上了。

  如果和我一样,想尝一尝本地农家杏子,6月上旬,可以带孩子去下徐村走一走,看一看,再买点杏子尝尝。

  “杏花村”能否像“梅花村”一样,逐渐走进大众视线里,成为宁海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我想一定会的,如果后续有开发,我衷心希望在提升农村综合环境时,尽可能多地保留“乡土气息”,少点人工改造,保留残垣断壁,不打除草剂,给野花野草一些空间,让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延伸到农村的角角落落,延伸到脚下,让后世之人得以一窥古建筑与大自然的共生和谐,有时不开发反而是最好的保护,璞玉浑金最是美!

  下徐村是个宝藏村,春天拍麦田,秋天拍稻田,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3月看杏花,6月尝杏子,欢迎来到宁海“杏花村”,我开始憧憬着下徐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王婧茹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