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缑乡风情

火踏笼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4年02月06日 09:23:01
                              

  仇叶祥

  每年进入寒冬,又遇阴天或下雨天,太阳躲进云层不肯露脸,西北风一阵一阵地紧刮着,直到扫尽挂在树梢上的最后一片黄叶,天地间尘土飞扬,寒风刺骨。走进屋内,也是阴冷阴冷的,这时我就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家乡常用的取暖工具——火踏笼。

  我国幅员辽阔,冬天在零下十几度或几十度的北方,都有供暖设施,只要你猫在家里,白天黑夜都是暖洋洋的。而在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冬天没有供暖设施,冷得让人特别难受,人们只得用火踏笼取暖,借那微弱的热量驱赶寒气。难怪北方人会说,在江南过冬,比在北方过冬更难熬。

  火踏笼是一种靠炭火发热的取暖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火踏笼用双脚踏着取暖,也可以用双手捧着取暖。家乡进入“三九”严寒,老人们就整天捧着火踏笼过日子。火踏笼品种较多,在老家最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铜制的火踏笼,叫铜火踏。铜火踏下部是一个精制的铜罐,可装填炭火。有一个盖子,盖子上是密密麻麻的洞孔。这些洞孔为罐内的炭火融化输入氧气。这个盖子也为烘脚、烘手提供安全保障。有了这个盖子,晚上睡觉时,老人们还可以把它塞进被窝取暖。铜火踏有一条二指宽的掼,可以随意提起和放下,任意挪动极为方便。铜火踏是火踏笼中的珍品。

  第二种才是名符其实的火踏笼。它把一个可装炭火的陶罐,装在竹篾编制的笼子里,这个笼子形如灯笼,上面有一个硬掼,火踏笼的名称就源于此。这种火踏笼烘手时,隔着一层薄薄的竹篾不会烫手,让人感到特别的舒适。能工巧匠们在编制竹笼时,还可以大显身手,尽展才艺,编制出各种吉祥图案的竹笼,在我县竹乡最为流行。

  第三种是陶制泥火踏。泥火踏底部是盛炭火的陶罐,陶罐上头有一根比大拇指还粗的弓形的掼,十分简单实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炭火太旺时会感到烫手、烫脚。为了弥补它的不足,人们在使用泥火踏时,在陶罐底部和周围铺上一层厚灰,把炭火埋在灰的中间,烘手时就没有那种灼热感了。这样还可让陶罐中的炭火延长融化时间。

  老家仇家一带的缸窑厂都会制作泥火踏,泥火踏一般都是车货老师车的,但也有用手捏的。泥火踏取暖时捧在手里,就要求表面光滑,釉水鲜亮。缸窑老师上釉时就更加细心,进窑烧时,把它套在大缸大甏里,防止高温下沾上窑沙。泥火踏制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价格就便宜,一般家庭都用得起。泥火踏大大小小品种齐全,每户人家可根据需要配备。大炼钢铁时,政府挨家挨户动员收购废铜烂铁,铜火踏压扁后放入高炉,村里就剩下清一色的泥火踏。

  无论是哪种火踏,它的供暖源都是炭火。市场上虽有白炭、乌炭出售,但那年月农村谁家肯花钱买木炭,火踏笼用的木炭都是日常烧饭做菜时积下的。那时每户人家的镬灶间,墙脚边都放着炭甏。主妇们把烧饭做菜时剩下的炭火,用火钳钳到炭甏里。积少成多,在火踏笼需要木炭时就取之不尽了。火踏笼生火时,先把灶堂里剩余的炭火,用火铣铲到火踏笼里,再从炭甏中钳出适量木炭。火踏笼中的木炭将要燃尽,再用炭甏中的木炭续上。

  火踏笼除了冬天可以取暖,梅雨季节还可以用来烘干衣物。那时候没有尿不湿,为了解决婴儿尿尿拉屎问题,主妇们从旧衣裤上拆下布片,缝成厚厚的尿布,垫在婴儿的裆部。遇上连日阴雨天气,小孩换下的尿布洗后干不了,就拿到火踏笼上烘。据说在火踏笼上烘干的尿布,还能起到杀菌作用。

  在那吃不饱肚皮的年月,孩子们还会偷偷地把洋芋、芋奶、番薯、玉米棒等放进火踏笼煨。煨熟了的食物香气诱人,兄弟姊妹们抢着吃,一个个显得特别开心。

  旧时的农村,铜火踏不仅是取暖工具,还是女儿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陪嫁品。结婚那天,串箱杠里的铜火踏装满了红鸡蛋和生鸡蛋。铜火踏盖头上贴着喜字,掼上扎着红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新娘子红着脸,打开铜火踏盖,拿出红鸡蛋剥了壳,羞答答地递给新郎吃。盼望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盼望早日生下贵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火踏笼曾给人们带来温暖,让人们度过那难熬的寒冬。今天我们坐在房间里,尽情地享受着空调机带来的舒适温度,又有谁能想起那年月靠火踏笼取暖的往事呢。

责任编辑: 俞枝秀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