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汲取方孝孺精神力量 提供前行的动力源泉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4年03月12日 09:16:46

方孝孺

  司马周

  编者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历史文化工程建设,继开展“何以缑城”探源,又紧锣密鼓筹备“宁海方孝孺文化研究会”,旨在通过对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挖掘梳理先贤事迹,诠释框定先贤精神,并积极传承缑城历史文脉,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自信和精神动力。今起,宁海方孝孺文化研究会(筹)与宁海传媒集团联合推出“陵南高风”栏目(大佳何溪下王陵南谷,尚存方孝孺少年读书处遗址),主要刊发方孝孺研究考证等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并欢迎来稿。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方孝孺曾以“逊志”命名其书斋。因其故邑宁海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方孝孺是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后因他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于公元1402年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他为“文正”。

  悼念方孝孺,我认为不仅仅是追忆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为当下的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源泉。个人认为在他身上体现的三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学习方孝孺刻苦求学的奋进态度

  方孝孺之所以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身才华横溢,他阅读广泛,博学多才。方孝孺出生于元顺帝至正17年(公元1357年),当时正值元末天下大乱,时局动荡不安之时,并不是读书的好时机。而且当时的他,家庭屡遭变故。7岁的时候生母去世,12岁的时候对他很好的继母又死了,19岁的时候父亲方克勤因“空印案”被杀,所以他说自己是“盖二十而丁三艰”,平生“苦多病,重之以悲哀,割心摧腑,殆不能人”。但在苦难面前,他没有放弃,依然自立、自强,依然刻苦奋进。

  方孝孺自小读书有天赋,3岁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5岁时,就知读什么书,知道文章的好坏。6岁的时候就已能作诗,他文集中有一首《题山水隐者》诗就是6岁时所作,其中两句写得非常大气和雅致:“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

  除了天分,刻苦求学是他博学多才之源。在他六七岁的时候,看到书中记载的圣贤名字或者圣贤的画像,就默默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圣贤。所以他读书的时候就异常刻苦,每天读书要达到1寸厚。他读书时,“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读到开心和入迷之处,虽然外面钟鼓齐鸣,或风雨大作,他都感觉不到,沉浸其中。9岁时,就能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背下来;13岁时,就能创作散文、古文和词。而且千言立就,所以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小韩子”(小韩愈)。长大后,更是拜大儒宋濂为师,学问大进,为同辈人所推崇。每一篇文章出来,海内争相传诵。乃至后来成为了帝王之师,建文帝有什么疑难问题、国家大事,都要咨询和请教他,“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扆(音衣)前批答。”

  这种读书的刻苦精神和人生奋进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我们现在读书很便利,为什么闲下来的时候宁愿捧着个手机而没有心思去读书,去思考呢?

  二是学习方孝孺坚持操守的气节精神

  方孝孺之所以被人称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面对残暴,面对生命之忧时,坚持操守的气节,坚持独立的人格。在此,我们先共同回顾一下那一场发生在600多前的历史惨案: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拜谒孝陵后,在奉天殿即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攻占京城后,四次派人请方孝孺,方孝孺坚决不从。被逼去见,方孝孺则身穿孝服,昼夜号哭,如丧考妣。朱棣让方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等去劝说。方孝孺明白他们的来意后,训斥道:你们这些人跟我数年,难道还不明白道义是非吗?朱棣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他坚决不肯,手书四个大字:“燕贼篡位。”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厉声喝道:“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回敬道:“便十族奈我何!”最终酿成了历史上惨绝人寰的“诛十族”惨案。死者八百余人,流放治罪者不计其数。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方孝孺当时如果稍事变通,顺从成祖之意,则亦将与李景隆(建文帝时的将领)辈一样,可以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那么方孝孺为什么会选择死而放弃生,选择义而放弃利,难道他不知道生命的宝贵,难道他不明白低头的好处,难道他不清楚自己抗争的后果?他这一选择是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呢?非也。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谈到生与义的关系,古代的仁人义士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和日常饮食一样稀松平常,在死面前欣然就之而不推辞,难道是他们的喜好与一般人不同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道与义。在正义面前,如果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如果背弃正义苟活于世,那将是一辈子的耻辱;如果是放弃正义去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则非常可耻;如果是因为坚持正义而贫困潦倒,那人生也将是非常快乐的。所以他说:“故而取舍之际,断乎其不苟也。”可见,方孝孺这样的一种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一时激愤,是他“以命遂志”的体现。明末大儒刘宗周对方孝孺之死评价道:“遂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信乎不愧千秋正学者也。”方孝孺是想用死告诉一切执掌生死大权的专制统治者,他们并不能左右一切、为所欲为,世间还存在着凭一腔热血维护正义的殉道者,天地正气不会因为暴虐的权力而毁之不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孝孺之死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启示。正如学者胡适所评价的:“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准确的……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三是学习方孝孺积德蓄学的家学传统

  自古以来,家族的长期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家风的引导。家学则是指家族内部以血缘为纽带、代代相传的学业,是在家风影响下涵育子孙精神、砥砺道德品行的具体内容。常州人赵翼曾说:“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而家学作为父子相继的世业,其所涵养出来的良好家风,对于维持门第、教养子弟等具有重要价值,是家族的文化命脉。所以生长的环境、家学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方孝孺坚持气节的精神,既有地域文化的影响,又有家学渊源的熏陶。

  从地域来看,孝孺的家乡浙江宁海尚礼重节。方孝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吾乡士君子,尚礼仪而重名节。”方孝孺受宁海地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可谓是“闻其风而被其化”,可以说方孝孺正是“尚礼仪而重名节”地方文化熏陶出来的“读书种子”。再从方孝孺的家世来看,方氏家族是一个“积德蓄学”的世家(方孝孺在《谨行》一文中曾说:“吾家自始迁祖至于余身,十五世矣。以言乎赀产,则不逾于中家。以言乎爵禄,则未有位乎朝者。然而不愧于人,见推于世者,以先人世有积德蓄学,操行异乎恒人焉耳。”)。方孝孺在《先府君行状》一文中亦云:“世敦儒术,为邑礼仪家。”方氏的家学是“儒学”,是礼仪世家的典范。刘梦溪先生曾经说过:“家世和家学,则决定学者的个性风貌及学术品格。”所以方家这样的一个世家对方孝孺的成人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方孝孺的身上,我们知道家风家学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家风家学的树立,传播与弘扬优良的家风家学,有利于提高后代的自身修养。

  方孝孺身上有很多宝贵品质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在这里我只是把他身上体现的三种主要精神进行了简要分析,我希望他的这三种精神能够引起我们思考,带给我们启发,能够成为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指南。我也希望,方孝孺研究者能进一步挖掘方孝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并将其凝练成简短的文字,进行讲解、传播和弘扬,一句话就是要讲好方孝孺的故事,为弘扬方孝孺的精神作出努力,为方孝孺研究成果的壮大提供动力。

  (作者系湖南汨罗人,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 俞枝秀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