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缑乡风情

明初大儒方孝孺的书艺与书学(上)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4年04月02日 09:30:53

  编者按:宁海是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故乡,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宁海还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被奉为酒中经典的《六必酒经》也出自宁海人杨万树之手。书画诗酒茶,在宁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今天也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今年县委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丰富“书画诗酒茶”文化内涵,讲好“书画诗酒茶”文化故事。今起,桃源桥特推出“缑乡五雅”专栏,以挖掘与此相关的名人轶事,推荐名作赏析,展示五雅文化研究成果,以及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探索等,积极助力宁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敬请关注并欢迎来稿。

  林邦德

  一、方孝孺的生平及其理学思想

  方孝孺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二十五日,时属台州府宁海县缑城里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自号逊志,蜀王赐斋“正学”后始称“正学先生”。方孝孺天资聪颖,好学不倦,6岁能诗,13岁善文,且文风类似唐代韩愈,故乡人呼之为“小韩子”。18岁前后著有《释统》、《深虑论》等文章,已初见先生儒家学术思想和仁义治国之政治主张。后求学明初浙东四贤之一,时称“天下文章第一”与“开国文臣之首”的名儒宋濂,为宋濂最得意之门生。后世黄宗羲称方孝孺为“明诸儒之首”。然在历史著名的“靖难之役”中,因违朱棣命,断然不为其起草诏书,以死相抗,最终被诛十族计873人。方孝孺为明初之大学问家、文章家,同时又是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0《逊志斋集》提要)被后人尊为“有明之学祖”。其理学思想和道德文章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师宋濂称赞方孝孺在理学上的造诣时说:“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离析于一丝,而会归于大通。”(《宋学士文集》卷七十)黄宗羲赞方孝孺为“有明诸儒之首”“程朱复出”“与紫阳真相伯仲,固有明之学祖也。”方孝孺的理学思想及文学理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二)主敬立诚和主静的修养论;(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四)良知与良能的道德观;(五)舍利取义的义利观;(六)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文统论;(七)道明气昌和因时而变的创作论等。

  方孝孺的书法和书学理论鲜为后人所关注和研究,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方孝孺留存后世的书法遗迹和书论文章甚少,因“靖难之役”之后为朝廷所严禁,故其作品稀如凤毛麟角,后人偶得其寸缣尺楮,亦珍若拱璧,客观上造成了后人对其书法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难度。其二,历来书法与政治理想、道德文章相比,多被先贤所末视。苏东坡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方孝孺也曾谓:“文辞翰墨,于儒者为余事。”(《逊志斋集》卷之十八《题赐宋怿颜鲁公多宝塔碑后》)因而,历史上有众多前贤的书法之名终被学问所掩,方孝孺也不例外,故迄今还未见有关研究方孝孺书法之文行于世。而今笔者有幸收集到散存于各地书迹数十余种,书学评论近十篇。此择其主要代表风格者加以浅析之。

  二、方孝孺的书法名作解读

  (一)《默庵记》

  小楷,凡583字(其中226字为同邑友人补书),作于洪武十八年,时年28岁。时在宁海缑城,撰《四忧箴》、《君学》、《石镜精舍记》等。此卷为方孝孺替会稽俞姓“奉朝命为学者师”之友人斋室而记。小楷风格渊源于“二王”楷书,得法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极具形柔而意刚之意味,线条骨力深得柳公权之清峻瘦硬之精神。由此可见,此帧小楷取法正宗,博采众长,且不失个性品质。用笔俊朗圆融,温润精雅,行笔不迟不速,从容潇散;点画外柔内刚,舒展大方,一派和雅平正之气,一如先生其人,外表沉静寡欲,而性格刚烈、耿介,俨然有不可犯之色。正如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称:“希直不以书名,而刚方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

  此小楷帖后226字为同邑知交王修德补书,出于何因,无从考证。但帖后有方孝孺行书题跋:“余不善书,偶得佳纸,录此文未终篇辄弃去,王君修德见而足之。珠璧在后,鱼目奚所发其光邪?乙丑五月二十七日,孝孺戏题。”可谓文人雅士谦谦君子之情怀跃然纸上。

  (二)《赋照流看落钗》

  行草诗轴,卷本(58.5厘米×178厘米),诗句为:“相随照绿水,意是重凉风。流摇快影怀,钗落鬓花空。佳期在何许,徒伤心不同。”书写年份不详。此轴书法为方孝孺传世行草大幅作品之一,高头大轴,保存完好,品相尚佳。从此轴书法可以看出,方孝孺的行草书同样师承“二王”正统,得益于《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多,守其法而得其韵,点画清峻而流美,笔法精熟而爽利,结字大小、欹正合宜,用笔提按轻重有度,疏密开合自如,牵丝映带自然。通观全篇气韵生动,笔情墨趣,超凡脱俗。正如唐孙过庭《书谱》所云:“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三)《致彦士翰林札》

  行书,凡65字,钤印为朱文“方氏希直”。信札文字内容为告朋友彦士赴约之缘由,并询问都转公之情况,最后言及朋友所请写之寿序文因“俗冗”心不能静而尚未脱稿。此札文字内容虽平实而简约,但其书法却气息沉厚,深得颜苏之精神;点画老辣尽见晋唐之法度。古来忠烈、重臣之书,如颜真卿、翁同龢等均有如此君子之风气,端凝而持重,气清而质厚。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此札书风之朴厚端严,非位尊气沉且学养深厚者断不能及。

  (四)《世间好事》

  行书大字联句轴,纸本,联句内容为:“世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布局章法三行式,落款方孝孺,钤朱白两印。正文字大逾碗口,似为羊毫提京所书。作品整体风格老劲沉雄,笔和气厚,外露柔闲而中含挺劲。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使尽气力,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云:“书法以质厚为本,自米、董以后,趋行、草者多不留意于楷法。”而观方孝孺此轴行书则从晋唐楷则出,法度谨严而不失变化,可谓不求法脱,不为法缚。作品正文仅14字,要做到整体气势贯通、精神团结更为不易。从形式上看,前两行均为6字,但由于处理得当,绝无类同、排列之感。其高妙之处就在善于变化。如连与断的变化:首行“间”与“好”牵丝映带的实连,“惟”与“忠”笔断意连的虚引;疏与密的变化:首行“事”的未笔拉长留空与上下及左行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同字异形的变化:两个“报”字的用笔,体态、大小的变化及“好”字的“子”与独体字的“子”连断开合,均不类同,包括末行“报”与“亲”的左偏旁的变化等。正所谓:“合情调于纸上,穷变化于毫端。”(唐孙过庭《书谱》)清刘熙载《书概》云:“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此轴书法无论从书艺风格,还是文辞内容均可见方孝孺其人、其艺、其学、其志的高格和气度。

  (五)《临大字麻姑仙坛记》

  洪武十三年三月书,款识:宁海方孝孺临,钤印有二:白文“方孝孺印”,朱文“希直”,卷后明海瑞、沈周均有行草书题跋。时年41岁。时在四川承蜀王之命,撰《蜀道易序》、《蜀鉴》、《蜀汉本末》、《仁学规范》等。此为临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大字卷,首尾和谐,气息贯通。细细端详其风貌气韵,则端凝之中寓柔劲,从容之中显雅趣。通观全篇,无一笔草率而为之,如见其人正色立朝之端严风度。“书法规抚平原,神貌俱似。盖二公同以忠义昭重千古,故事亦有针芥之合,亟与鲁公原拓,同付景印,吾人展卷临摹,凛凛乎平原诸公,謦欬如在,久而久之,必能感受二公忠义之熏陶,而与之潜移默化矣,则岂仅学其书而已哉?”(洪陆东、董开章、李光业《明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明海瑞卷后题跋云:“此卷临《仙坛记》大字本,字里行间有寻丈之势,折钗屋漏,亦隐跃纸上,并有抽刀断水之妙。始谓忠臣烈士,无论何艺,时时流露性情。”借用方孝孺评颜书之语来概言此件书法临作亦未尝不可:“正而不拘,庄而不险,从容法度之中,而有闲雅自得之趣,非知书者不能识之,要非言语所能喻也。”(《逊志斋集》卷之十八《题颜鲁公书放生池石刻》)


责任编辑: 俞枝秀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