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缑乡风情

一砖一瓦一城池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4年07月30日 09:05:43

  周益

  公元1613年的5月19日,云散日朗,徐霞客从宁海城的西门出发,开始了他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壮行。一座周围1541丈,高2.4丈,厚1.8丈的巨大城墙,在他身后渐渐模糊乃至消失。

  正是在此六十年前,为了抵御倭寇连年滋扰,被史上誉为“宁海三贤”之一的县令林大梁正在施工现场亲自主持建造城墙,城耗时一年零五个月竣工。城墙有五个城门,东门称靖海门,南门称迎薰门,西门称登台门,北门称拱辰门,西门设小北门,称望阙门。1591年,由于霪雨连月,导致城墙崩坏三百余丈,敌楼年久失修,时任县令曹学程将崩塌的城墙修葺一新。当崇祯五年徐霞客再次经过宁海,这一年,县令宋奎光又在修城。再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县令严天召又对城墙进行扩建,此后在同治七年时县令孙熹、光绪十六年时县令王瑞成又分别对城池进行了修缮。城墙屡毁屡修,屡修屡毁。进入民国,城墙由于失去了城防的作用,再也没有人想着去修复。解放后,随着县城建设发展,从1958年开始拆除城墙改作道路,直到1981年,宁海的城墙全部拆除,历时430年的城墙彻底从人们视线中消失。那些曾经紧紧挨在一起的城墙砖,更多地变成了历史的粉末和尘埃。如今,从历代宁海县志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看到城墙以文字的方式存在。

  其实,宁海的城墙最早出现在唐代,而之前尽管宁海在晋太康元年置县白峤,但并无构筑城墙。唐永昌元年县治从三门海游迁至广度里,筑有六百步长的城墙。城东至水角凌路,西至市门头,南至中大街,北至秧田头,占地约110亩。到了宋代宁海城迎来空前的扩张,嘉定年间县令陈宗仁在驿道上设西、北二门。“周回六百步,旧在海游,唐永昌元年徙今地。或云唐大历年间。四隅旧各有门,后废。令陈宗仁于西北驿道立其二,曰望台,曰朝京。”(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二·城郭》)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高筑城,广积粮”的政策,以南京明城墙和万里长城为重点的筑城运动遍及全国,砖瓦业迎来了一次新的高峰。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包括城墙在内的地面建筑用砖使用了铭文。有了文字的砖,就像一个人有了姓名,有了年号,就如有了出生年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砖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身份证。

  宁海文物部门曾在宁海东门砖瓦厂附近发现城墙砖窑址。完整的砖长30厘米,厚10厘米,宽20厘米。据这几年收集的宁海铭文城墙砖有“官”、“官用”、“城”、“慈”、“官砖好”等至少六种,在宁波也曾发现过同样铭了一个“城”字的嘉靖三十四年城墙砖,初步可以断定宁海这批城墙砖大都为明代嘉靖时期,字体皆为楷书。“官”、“官用”砖采集于老东门。“官砖好”砖采集于避司弄,“寺”、“利”字砖采集于东门拆迁工地,“城”、“慈”字砖发现有大小两种。大“慈”砖采集于龙灯墙路南端,小“慈”砖采集于水角凌秧田头交界处。另外县前街周围墙体中,发现一批铭有“城东”、“城北”、“城西”的砖,形体较小。如此小的范围,集中几种发现城墙四个方位的砖,是县署的墙砖还是唐代城墙的砖,有待进一步考证,不排除历代维修后补烧的可能。

  这些带有铭文的城墙砖,用它们与生俱来的文字,无声地述说城墙曾经的过往,佐证宁海的历史。

责任编辑: 俞枝秀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