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宁海新闻

持续擦亮幸福底色 奋力创造美好生活

——代表委员热议“送万家福”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1月24日 09:55:57

  宁海是国家级“非遗”十里红妆的发源地,前童元宵行会、岔路葛洪文化、河洪长寿文化都蕴含着幸福元素,是一个蓬勃发展、喜乐安康的城市。聚焦“送万家福”,代表委员在共同富裕大框架下,围绕家庭教育、托育和养老服务、非遗传承和发展、社区治理等方面踊跃提出意见建议,助力宁海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强、城乡面貌一年更比一年美、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记者周韵健娄伟杰陈俊潘怡帆何飞燕屠以撒摄影李江林童俊霖)

【代表名片】奚琼霄县心理卫生协会会长

确保《家庭教育促进法》有效执行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大部分家长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具体如何科学带娃,家长们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当前家庭教育发展存在优质资源相对有限、阵地建设较为薄弱、城乡分布不够均衡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家对科学、丰富、优质、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更为迫切。结合“送万家福”主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宣传,送福入脑。利用各大渠道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学校、幼儿园或社区应增设家庭教育主题的自助图书馆,引导全社会加强对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关注。同时在自助图书馆醒目位置出示由专家撰写的推荐理由或阅读方法或践行导引,自助图书馆醒目位置张贴《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标语,向家长宣传普及、指导服务和实践引导,帮助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提供经费,送福保障。鼓励学校、幼儿园、社区、教育局、妇联等购买家庭教育相关课程,支持学校、幼儿园开设家长学校,让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代表率先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程超市”,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制定方案,推动送福。应对目前教育发展现状和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教育局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主任及专干,广泛汇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及政策措施,尽快推动此法的有效实施。

【代表名片】陈嫣婷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幼有善育”一头连着“生育率”,一头系着“人口质量”。近年来,我县高质量推进“幼有善育”建设,着力打造“宁好育”民生优享品牌,积极推进首批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然而,由于80、90后双职工家庭居多,且企业外来引进员工也日益增多,民众“入托难”、公共资源“共享难”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结合“送万家福”主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动员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引导。探索“政府+社会”模式,对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合法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引导社会力量开设托育机构,逐步形成公办示范、以点带面、引领社会力量集约发展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加大对托育机构的宣传,逐步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提供业务指导,推动规范运营。组织妇幼保健、疾控、市监等业务人员定期走进托育机构开展卫生保健、膳食供应指导及健康检查,加强对托育机构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设施设备、照护服务、安全等方面管理,为入托婴幼儿提供安全、健康、规范的照护服务。

  打造多层次的托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设有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的开放大学及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为其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吸引托育人才来我市工作。同时,依托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承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引导各类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育婴员、保育师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此外,结合未来社区建设,逐步在全县社区推开托育机构或婴幼儿照护驿站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照护服务圈”。

【代表名片】朱万吉力洋镇田交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利用文化力量凝聚人心 推动乡村治理有效性

  “送万家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凝聚乡村情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村庄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送万家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送万家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乡村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结合村庄建设目标,“送万家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下乡”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的形式,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村民手中,增强了村民对村庄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来看,“送万家福”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还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性。这种文化与治理的结合,正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送万家福”也是村庄建设中“以文化人”的重要体现。它通过文化的载体,让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多方面有机结合,让文化的力量真正扎根乡村,乡村不仅有美丽的环境,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的乡风,这样的乡村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

【委员名片】周俏敏县民政局副局长

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县已建成养老机构20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个,居家养老服务站371个,标准化老年食堂42个、老年助餐点143个、共享餐厅12个,日均老年助餐达4000人次。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结合“送万家福”主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策宣传普及,送福至心。针对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政策知晓度不足,联合社区、养老机构等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如开展政策宣讲会、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等,确保高龄津贴、适老化改造等政策能精准惠及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同时,相关部门要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审核效率,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服务优化升级,送福到家。养老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的同时,设施的均衡分布与功能完善上仍有提升空间。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要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标准,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确保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文化活动丰富,送福入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不可忽视,建议联合县委老干部局、老年大学、老体协等部门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让老年人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另外,可以推动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向老年人倾斜,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委员名片】薛巧萍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

推进非遗戏曲进万家 为乡村振兴赋能

  “宁海平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宁海县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宁海平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聚焦主角意识,打造“台柱子”团队,加大青年人才、后备人才培养,积极创排了《葛洪》等经典大戏,切实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了平调艺术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

  我认为,非遗戏曲进万家,是“送万家福”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乡村振兴赋予多重功能,既能振兴当地经济,也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基层对平调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以“耍牙”为基础,打造具有宁海特色的戏曲文化品牌,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依托宁海当地的戏曲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在传承戏曲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戏曲的附加值。依托戏曲资源大力开发相关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人到当地进行旅游消费,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我建议,通过举办大型戏曲演出活动、打造戏曲文化体验项目等,将戏曲的魅力彰显出来,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全新活力,让更多游客到乡村感受戏曲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此外,还需高度重视对戏曲文化内涵的挖掘,尤其是要将戏曲元素更好地融入当地特色景点中。

【委员名片】王赛浓跃龙街道新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

深化社区治理 串起幸福生活

  一个“福”字,承载着家家户户拥抱幸福与福气的美好愿景。聚焦“送福”这一核心,我们社区积极开展“万福”进社区活动,包括消防和反诈宣传、爱心义诊、美化洁化、探访孤寡老人以及各类节庆活动,将贴心的服务、暖心的关怀送至居民身边,让居民深感“社区就是家”。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细胞”,服务水平牵动着万千群众的神经末梢。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社区治理中存在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不足、公共设施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亟需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加强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温暖。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团队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完善社区功能,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完善社区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服务,确保居民问题快速解决、服务及时畅享,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减负,壮大社工队伍,提高社区为民服务的水平,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坚持以文铸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用文化赋能社区治理,提升居民道德水平、涵养文明新风,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传统,精心打造文化空间,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鼓励居民踊跃参与,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携手共建美好社区、共享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