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将至,小心这些诈骗套路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1月27日 10:08:23
-
(温馨提醒)
记者杨长乐通讯员娄臻
随着年关将近,诈骗分子也企图开展年终“收割”,利用群众出行、购物、交友等各类机会精心设计骗局,值得警惕。县公安局反诈民警总结了部分诈骗案例,提醒广大市民提高反诈意识。
案例一:某某协会能提供欠款补助,不可能!
近日,县公安局岔路派出所接到了一起骗子假借“扶贫”诈骗群众的案子,受害人陈某(化名)被骗23000元。
当天,陈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某协会的工作人员“李老师”,可以为其提供钱款补助,只需按照他所说的操作就能帮其还清欠款。陈某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指导下共享手机屏幕后,对方让其通过微信小程序购买礼品卡,20分钟内通过微信支付,陈某共充值了14笔共计金额23000元。购买完毕后,“李老师”谎称要帮陈某在微信上进行下一步操作,需要异地登录陈某的微信,填写相关政策信息再把钱转给陈某,帮其还信用卡。陈某深信不疑,同意了“李老师”登录其微信,“李老师”表示操作完成后就会联系陈某,并挂断了语音通话。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陈某发现怎么都联系不上对方,这才发觉被骗,立即报警,在民警的帮助下将其微信号找回,但支付记录都被清空了。
原来,“李老师”在登录陈某的微信时借机修改了陈某的微信绑定手机号并将礼品卡进行核销、售卖,共计被骗23000元,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民警提醒:遇到此类“政策”时,一定要从官方平台向有关部门致电求证,不要轻信网上非官方的报道信息。如不幸被骗,一定要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为警方破案提供线索,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案例二:“男闺蜜”推荐投资理财,不可信!
“在干嘛,早安”“很晚了,早点休息”……近日,家住跃龙街道的陈女士在网上认识了一“男闺蜜”,每天对她嘘寒问暖,还推荐投资理财。很快,陈女士的异常操作引起了县公安局跃龙派出所反诈专员王玮的注意。
王玮立即拨打了陈女士的电话询问详细情况,陈女士表示她帮朋友投资,但当王玮询问细节时,陈女士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王玮直言陈女士可能正遭受“杀猪盘”诈骗,但陈女士却始终坚持自己并未受骗。王玮耐心讲述了近期一起虚假投资理财的“杀猪盘”案件,相似的情节一下子触动了陈女士,在王玮的劝说下,她终于讲出了实情。
原来,陈女士在网上认识了王先生,两人越聊越投机,通过这位“男闺蜜”的推荐,陈女士在一个网站投资了1000元,很快就获得了收益。尝到甜头后,陈女士正准备加大投资力度时,被王玮及时劝阻,此时的陈女士还心有余悸:“下午我还打算再追投2万元,还好你及时赶到了,如果再晚一步,这2万元也没了。”陈女士对王玮连声道谢。
民警提醒:网络交友需谨慎,切勿被他人戏弄了感情,掏空了钱包,遇到陌生人主动“投怀送抱”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要轻易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案例三:冒充学生诈骗家长钱财,留个心!
近日,有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学生及其家长的信息,再冒充学生,用短信、QQ、微信等联系方式发信息给家长称想报名参加培训班,需要交纳费用。
由于信息开头直接呼“爸”“妈”,并自报姓名,很多家长看到信息会放松警惕。
如果家长犹豫不决,不法分子会以“名额有限”“不报名影响成绩”为由,制造紧张气氛,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爱子心切”的心理,要求马上转账或者汇款,实施诈骗。
民警提醒:家长近期如收到电话、短信、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等途径的通知,无论是以单位、学校、家人等名义联络的,涉及钱款交易、获取个人敏感信息、要求打开不明来源的链接等,务必确认真实性,遇到可疑情况多与家人和朋友商议,必要时及时报警求助。
-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