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辽岗赏雪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3月07日 09:14:42
-
储吉旺
我携夫人带双孙游黄坛上辽岗,赏落雪,观梅花。皑皑白雪,淡淡梅香,不觉叫人沉醉。
宁海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生活在县城里的幸福自不用提,就是上辽岗这样远离尘嚣的生活,也无不是一幅幸福的图景。
车到上辽岗,自上向下望,青山绕百叠,大地映雪光,跃入眼帘的是一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风光。到达上辽村,便是整个雪的世界。一栋栋依山而建参差错落的老房子,在雪中显得格外迷人,像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又如纯洁世界中的巨大壁画。下了车,夫人等忙于带双孙打雪仗,我独自在四面雪山的环抱中,寻觅新迹,思考人生。
上辽岗村在雪中一片静默。同来的公司员工小杨是横坑人,对上辽岗十分熟悉。他叫我去村口欣赏“天池”,引起我极大兴趣。高峡出平湖,这是一个奇迹。其实只是山上一座水库。黄坛镇为了美化山村,在水库周围筑起古色古香的青石栏杆,让天池成了可供欣赏的景观。水池面积很大,雪花飘在湖面上结起一层薄薄的晶莹剔透的冰,看起来像一面平镜。我想,如果人间的共富都像水一样平,肯定是做不到,但作为企业家,要常怀慈悲心肠,以先富促共富,共同创造和谐安宁的社会,这种美好的愿景应该成为企业家永恒的追求。
天池四周,青山层叠,一排排井然有序的香榧树郁郁葱葱,在皑皑白雪中挺立。回眸天池栏杆外,红梅盛开,而飘出淡淡清香的腊梅,醉人心脾。漫步积雪,走近疏影横斜,忽闻暗香浮动,好似走进新的一幅立体图画。极目四望,静谧无声的画中世界,在面前徐徐展开。幸福的宁海,正如诗人陆游诗所描绘——“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为什么人们喜欢雪中腊梅?我想除了那份清香,还离不开腊梅身上那种寒苦时傲霜斗雪的精神。心事浮动,遇到困难挫折时,心结无法排解,想想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和雪同松的对话,才能成就一个人的忍耐和远大志气。同梅花对话,则能排解内心苦难的纠结。雪常和盛开的梅花联系在一起,生活中遭遇波折,就如雪压下来,但梅要始终在心中。
陈一兵先生编的宁海话“雪嶰风,肉嶰葱”最为形象。赏雪寒风入骨,茫茫然便向村里走去。我走到五间楼房的堂屋里,不禁思索:上辽岗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成为了空村子?正想着,忽然走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妇人。她热情地邀我进屋暖和,这时小杨赶来告诉我,这是他的堂嫂,并向她说明了我的身份。老妇人听了非常高兴,让我进屋坐。她一会儿拿出一袋地瓜,一会儿又抓了两只活鸡送我。无功受禄,我不敢要。后来得知,小杨早告诉她我要来,故硬要送给我山里土货。盛情难却,只好收下。
我爱人赶紧拿出红包酬谢。她俩一个非得送,一个使劲推,农民的纯朴善良跃然天地,最后实在拗不过才收下。此时又来了一位老叟,正是老妇人的丈夫,小杨告诉他,村里卖不出去的3000斤香榧便是储总买的。老人一听,一个劲地感谢。而我早忘了此事。只记得黄坛镇有一个山村香榧卖不出,村民发愁,我有1300多名工人,每个工人分二斤香榧,便解决了榧农的困难。村民记着我、感谢我,这个谢字让我特别温暖。一个人在能力范围内,能帮人解困,解困者一个谢字比什么分量都重。
不一会,老叟提着锄头和篮子出去了,我们则继续闲聊。闲聊中得知,美丽的上辽村,原本有23户人家,但大多数都到城里或打工或上学去了,许多人生活条件好了后,在城里买了房子。这里的房子就空下来,如今只剩下9个家乡情结难舍的老人住在村里。村里楼房宽敞,镶嵌在青山绿竹丛中,条件并不比城里差。我们谈兴正浓,只见老叟冒雪挖来一篮芋头,说是送给我,感谢我。我欣然收下。
回来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深思:我是84岁老人,行善积德,自然是要活到老做到老。在我能力许可范围内,能做多少好事便做多少,做不了好事,说句好话,也是我的心意。为家乡尽力,才不枉此生。上辽村老夫妇送我的芋头,我爱人转赠的红包,是哪个分量更重?一篮芋头是情谊,一个红包也是情谊。只要是情谊,就很难分清轻重。情谊是无价的!
小时候父母对我说:“冬天穿衣服,裤子要穿暖点,待上不如待下。”至此我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但我想,人生若要无悔,待上待下一样重要,都要好!
- 责任编辑: 邱雯雯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