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缑乡风情

登雷婆头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3月14日 11:15:47

  万吉良

  世上的名山大多是因山本身的特色而名闻天下,如泰山因巍峨雄奇而出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黄山因秀丽奇异而出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也有的山是因名人而出名的,最为著称的是武当山,它因一代道家宗师张三丰开创太极武当派而天下皆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胜地。

  宁海处于天台山和四明山余脉的交汇之地,山峦叠嶂,连绵起伏,但有名的山不多,梁皇山算一个,雁苍山算一个,盖苍山(东海云顶)算一个,然而出了宁海外人就不知道了,所以也算不上真正的名山。真正的名山是因名人而出名的雷婆头峰,而且一“山”独秀、名闻天下。无论海内海外,凡爱好书画的人,莫不知道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在他的很多画中,是用“雷婆头峰寿者”来落款的,雷婆头峰因潘先生的落款而成为名闻遐迩的一座名山。

  是什么样的一座山让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用自己名字中一个字“寿”与“雷婆头峰”璧合,来为自己的画落款?是家乡情结?还是雷婆头山本身的峻峭奇美?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我一直怀着一份好奇和向往,想寻找机会去看看。

  机会终于如期而至。受冠庄一众好友的邀请,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晚秋时节,我们相约结伴攀登雷婆头峰。车到梅林仇家,开始先走一条古驿道。这古驿道别看现在很冷落,可在过去很了不得,有几百年的历史,很长时间里是唯一一条连接甬台温的古驿道。全线用鹅卵石铺成,路宽约一二米不等。传说明朝朱元璋的重臣刘伯温功成名遂后,辞官回青田老家,走的就是这条古驿道,当时,他随身带了很多金银财宝。到了宁海相见岭时,但见前面山高路险,担心盗匪出没,便在岭南挖了一个土坑,把金银埋到土坑里。同时,为了日后方便取回,他还在土坑的周围来回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做了记号,并编了“百步上,百步下,金子银子一大镬”的口诀。后来,当地老百姓知道了刘伯温这藏金之地,又因这个土坑形似镬,就起了名叫“银子坑”。一路上,我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饶有兴趣地议论着这“银子坑”的真真假假,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相见岭。

  相见岭是宁海县境内甬台温古驿道上有名的山岭之一,岭西侧是雷婆头峰,岭东侧是九龙山,岭南是传说中的刘伯温藏金地。岭旁还有一座云舍庵,常年香火不断。宋代宁海诗人舒岳祥曾作诗曰“相见岭头相见少,北风吹却南翁倒”以表达深厚的思乡之情。

  宁海古属台州府,相见岭正是甬台两地分界岭,往北走是明州府,往南走是台州府,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官差、商贾、僧侣、游人,尤其是文人墨客们,到了相见岭,听见相见岭三个字,就特别容易想家想亲人,离愁别绪就会油然而生。在过去用脚走路的慢行时代,一出门就是半个月几十天是常有的事,因此路宿也最常见。相见岭上有驿站,行人走进驿站,卸下行李,坐下来歇脚、把酒、喝茶、吃饭、聊天,或住上一宿,等体力得到恢复,再走下一段路程。

  相见岭也是登雷婆头峰的必经之路。雷婆头峰虽海拔不高,但山势陡峭,再加上原有的路已被湮没,攀登很艰难。好在朋友为了这次登雷婆头峰,特地花钱请了几个小工开辟出一条通往山顶的简易通道,并在两旁用红布条挂在树枝上作记号引导,使得我们一路总算没有迷路。

  当年潘天寿先生小小年纪,经常在雷婆头峰放牛、斫柴、割草、画画,肯定是有路可走的。只是后来走的人越来越少了,才渐渐没有了路。想到这些,不免有点感慨,这样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家乡怎么就没有为他曾题款的雷婆头峰做点什么呢?这么有名的雷婆头峰,怎么就少有人慕名攀登呢?今天,如果能重新造一条从冠庄到雷婆头峰的步道,该有多好!

  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经过半小时的攀登,我们鼓足勇气,最后走完一段最壁立的山路,终于登上了雷婆头峰顶。大家都十分兴奋,高声呼喊着,拍照,合影,听风,呼吸清新空气,然后才慢慢将心情平静下来。环顾四周,极目远眺,映入我们眼帘的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诗画呀!你看,东边是一望无际的东海之滨象山港,蓝湾绿岛,碧海云天;南边是繁华璀璨的宁海城区,高楼林立,山水相依。西面和北面是绵延不绝的天台山和四明山余脉,群山环绕,层林尽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恰是此时此景真实的写照。我想,难怪年少时的潘先生不怕山高路险,经常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到雷婆头峰画画,原来这里是揽胜的天堂啊!不知大师的创作有多少灵感来源于雷婆头峰!

  但是,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也发现了遗憾。不知何年何月,竟在雷婆头峰建了一座高耸的高压电铁塔,颇煞风景。甲辰龙年岁末,宁海举行“高峰意识”潘天寿、潘公凯艺术研究展暨宁海县潘天寿艺术中心开馆仪式,有位参会的外地画家怀着崇敬之情,执意要去登雷婆头峰,但当他兴冲冲地爬到雷婆头峰时,却被眼前的铁塔惊呆到了:哪个山峰不好建铁塔,怎么偏偏建在雷婆头峰!

  日近中午时,我和朋友一行走下雷婆头峰,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大家纷纷感叹,这么一个自然景色与地方人文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山,我们完全可以对她更好些!自一九六O年潘天寿先生创作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首次落款“雷婆头峰寿者”后,晚年多以此名落款,真切地表达了先生对雷婆头峰、对冠庄、对宁海、对自己少年的学习生活难以忘怀的真挚感情,也让名不见经传的雷婆头峰名扬四海,天下皆知。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早应该好好保护起来,但是我们的后辈真的做得不够好,愧对大师的良苦用心。

  我们回到相见岭,再次转头仰望雷婆头峰,想起潘先生当年在此画画,从这里起步,一生孜孜不倦地攀登艺术高峰,其丰硕的艺术成就,就像一座丰碑,高高地耸立在雷婆头峰上,高山仰止,心怀不舍。

  为了能在远处再看一眼雷婆头峰,我们决定翻越九龙山,走一条潘先生当年经常走过的山道。九龙山在相见岭的东面,与雷婆头峰隔岭相望。我们爬上九龙山顶,站在九龙山上,远眺雷婆头峰,首先看到的是状似雷婆头形的山冠,这种独特的形态在群山环绕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再看整个山貌,山色空蒙粉黛,山势嶙峋峻峭,岩石壁立,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雕细琢出来的艺术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雷婆头峰虽不高,但她让我们看到了“仙”的韵味和境界,无论是雷婆头峰的自然景观还是国画大师潘天寿,都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需要不断探寻、挖掘、传承和弘扬的“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到了九龙山脚,回头已望不见雷婆头峰,但我们意犹未尽。我与众冠庄好友约定:待到有一天,登山步道直通雷婆头峰、雷婆头峰上不再有铁塔、可以是山高人为峰的时候,我们一起再登雷婆头峰。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