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宁海新闻网 > 校园风

遥望明明月 不做井底蛙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3月26日 10:14:27

  知恩中学高三(9)班王彦涵

  克里希那穆提曾在书中提到:“一个被困于已知的头脑永远不可能理解未知。”诚哉斯言,当“两小儿辩日”的场景在身边频频上演,我们也应将“头脑”放到未曾涉足的“未知”上,而非抱残守缺,最终闹出“山大月小”的笑话。

  我们不能否认,当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因为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人机对话永远在线,搜索引擎快速便捷,数据推送深得人心……当我们受益于技术变革带来的认识狂欢时,一场变革也在悄悄降临:数据狂飙的三棱镜虽然折射出算法时代的光辉,却也灼伤了思考的幼芽;三秒回答代替深度思考,思维方式困于信息茧房——精神花园于是寸草不生。

  越来越多的人固步自封,沉溺于“我以为”的自我认可;越来越多的人画地为牢,桎梏于“我觉得”的认识牢笼。再回看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那根柱子,“认识你自己”这五个字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小镇做题家执着于高学历的追求,却不知沿途的风景才是最宝贵的收获;叛国离家者跳入利益陷阱,却忘了家国大义才是最伟大的财产。短见是无知者的通行证,卓识是自知者的墓志铭,当“脑腐”成为常态,清醒便愈发难能可贵。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现状?卡尔·雅斯贝尔斯早已给出了答案:与埋头苦干相比,更重要的是理性和思考。正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勾勒出的极乐世界,人们无忧无虑,却不曾思考宇宙给出的“斯芬克斯之谜”,最终陷于甜腻的泥沼。而我们不能醉于卖花担上看桃李,更要去树头枝底寻精神。将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当作“镇宅之宝”,用认知的欲望、不朽的追求作为“尚方宝剑”,杀出一片更辽阔的思想之原,开辟一片更澄澈的自我之海,遥望一轮更澄明的人生之月。

  更进一步,我们发现《哪吒》打破偏见,成功跻身全球票房前十,马蒂斯标新立异,用“野兽派革命”为印象派绘画带去新的挑战……他们无一不是因打破思维桎梏,才能迎来新生。所以,别让“守旧”成为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别让“无知”将我们囿于纳西索斯的困境,寻找一个更广阔的生命出口,才能知“月大山小”,才能望尽天涯路。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让目光更高远,让思想更深邃。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信息丛林的采集者,更要当思想的瞭望者,方能见落木千山,澄江一月。

  别忘了,困住井底蛙的从来不是头顶的一方天空,而是困于“已知”后自命不凡的思想。

  (指导老师:高晶)

  -编辑点评

  这篇作文以井底之蛙的隐喻贯穿全篇,观点鲜明: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信息丛林的采集者,更要当思想的瞭望者,方能见落木千山,澄江一月。

  按照“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结构,层层递进,说理层次清晰,逻辑链较为完整。论据多元,各种论据信手拈来,使得文章的论证丰富而有力,彰显出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与开阔的视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语言凝练而优美,文采斐然。修辞精妙,引用修辞古朴典雅,议论论证气势如虹,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及观点的说服力,展现了较强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令人击节。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