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者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4月02日 10:22:36
-
宁海海亮高级中学211班刘昕
他自成年离家,走得太远,现已忘记回家的路。他的分量太轻,常是猛一回头,曾伏倒在脚下的野草又若无其事地立起,像极了挑衅。当他回望时,又不可避免地要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团更加轻薄且不安的阴影,像是黑夜仓皇逃走时遗留下的一条尾巴,风吹过来,蜷缩在脚下的影子骤然鼓起,要牵着身体飘到更远的地方去。
他记得出门的那日,自起床就感到一股澎湃的冲动,像叠叠的海浪拍击礁石。到了中午,这股冲动推着他向屋外走去,离家稍远,又望到一座山,而山的尽头不是纯净的天,而是又一些莫名的色块。这些事物在他的童年是这么黯淡,而此刻又是如此鲜明。于是他顺着河流走,走过长长的田埂,穿过寂静的树林。日月轮升,心中的海浪开始退潮,他停下脚步,像一条搁浅的鱼,四周尽是陌生,山沉默,对他的嚎啕无动于衷。
与回家的路一并荒草丛生的是有关童年的触感。记忆中的童年始终围绕门前的井,井口是天的颜色,望不到底。当他探头去看,看见盛满白云的水面突兀窜出的黑影,并不知道那是背光的自己,总是很害怕地朝里扔石子,不让这破碎的黑影重聚。当扔完所有的石子,黑影仍静静地回望他,于是他愤怒地瞪去一眼,又飞快地跑开,黑影随之爬出,成为黏在他脚下的影子。他跑到远处,怒视那口井,在僵持的最后呜呜大哭。泪水滚烫,把那张隔开自己与世界真实面目的纸烫出一个洞,透过洞,他看见一个始终背对自己,无言前行的旅人。
他的梦也单调乏味,通透的月色浸泡着大地,把远处的山头浇得滋润,白日永远在悄无声息中到来。他渴望前方出现一座悬崖,悬崖的对面是世界的尽头,这样他才能告诉自己,事已至此,除了停下已别无他法。但野草蔓延的速度比他更快,铺设大地,吞噬他的来路。草下是踏实的地,承载了寂寞的群山,沸腾的河流,放任风自由地驰骋,即使一去不复返。同样也稳妥地承载他惴惴的灵魂,揪住影子的尾巴,予他追溯过去的宽慰。他像个哲人一样思考自己远行的意义,想从这无边的旷野中寻到些启示,无获使他彷徨。日头高升,天地缝合的线无比清晰,熟悉的冲动一如离家那日澎湃。这强烈的刺激不属于现在,过去,或是未来,而是在人类尚未诞生之际,世界初具形态时,孤独的阳光走过上百年才到达这片原始的土地,随后河流与草木也开始这孤独的旅行,万物各不相扰又殊途同归,同时生生不息。这火灼般旺盛的生命,内核是宁静的力量,因此并非要去征服什么,而是在热烈中沉默地燃烧。
没人告诉他该去哪,所以他永远也不会迷路,永远也不会停下。
编辑点评
本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野草、影子、童年时期门前的井,如同一幅多元的心灵拼图,极具张力,以此为载体,展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黑夜仓皇逃走时遗留下的一条尾巴”“通透的月色浸泡着大地”等句,诗意的笔触中,蕴藏着一个旅者内心的孤独、迷茫与追寻。修辞尤其精妙,“泪水滚烫,把那张隔开自己与世界真实面目的纸烫出一个洞,透过洞,他看见一个始终背对自己,无言前行的旅人”一句,隐喻、通感、象征等修辞手法叠加,传递了一点:真相认知往往需要经历灼痛的生命体验。
总之,这是一篇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散文,展现出作者超越年龄的哲学洞见与语言掌控力。
-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