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海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5年07月04日 08:31:06
-
蔡馨媛
我第一次见海,大约十来岁。依稀记得隔壁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结伴要去近海捉红蟹、捡海蛳。平常我都跟着他们玩,这次听说他们要下海,就争着也要跟,当时并不知道路有多远,海有多宽。爸妈看我缠得紧,就托付他们带着我。
当我跟着来到海塘岸上,远眺退潮后平静的海面,学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脱下鞋子,将蟹箩背在腰上,高高挽起裤腿,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硬涂走向软泥,硬涂上形状像太阳花一样的海米,一簇一簇的,高过我的膝盖。我第一次知道,妈妈经常用麻袋一担一担挑回家喂猪的海米,出自海的边缘。
那些刚刚还像哨兵一样站在洞口的小蟹,眨眼就不见了踪影。在刚刚退潮的滩涂上,哥哥姐姐们顺着洞口垂直方向戳下去,里面的跳鱼、小蟹就会退出洞口,见机迅速将它捉住,并放进蟹箩里。我也照样画葫芦,但能进入背篼的那些海宝却聊聊无几。还有那些小孔,他们挖下去会有胖胖的蛏子到手,可我一手下去,就被锋利的蛏子壳划出血丝。涂泥沾在脸上,像是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防晒霜。脚底也被牡蛎壳划出几道横竖不一的伤口。
收获的几样海鲜加在一块,再调上番薯粉浆,就是“下海一碗鲜”。
再大一点,又陆续去了几次海里掏海蚌,地点是下张村外的一个悬水的小山脚下。星期天,退潮后的滩涂上,星星点点都是人,一手提篮一手握着一把小锄头,轻轻拨拉一下带有沙泥的涂面,海蚌就露了出来。在踩出来的水塘里刷洗一下,放进篮里,当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错把小石块当蚌宝。
下海前,大都算好了涨潮时间,挖得差不多了,眼尖的就会看见远处,海浪正一阵一阵向我们扑来,于是大叫:涨潮喽!涨潮喽!大家迅速整理东西上岸,看着身后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汹涌拍打海面,哈哈大笑,那种你奈我何的假勇敢真是可爱。
后来,围海工程越围越多,海离我们越来越远,胡陈港堵了,下张村外海不见了,毛屿港大坝垒得贼高。再后来,我因工作需要,除了无数次往返伍山渡,在家乡,再也没有近距离地亲海了。
最近,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出儿时跟着大人去讨海的画面,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静坐时有,走路时也有,五一过后,我终将思念付诸行动。
凭着记忆,我先去毛屿塘大坝,站在坝上向外看,都是久不见海水冲刷的盐碱地,被分割被种植,几簇高高低低的海米,像是告诉我,海已远去。
我又驾车来到伍山渡,渡口亦被栅栏锁住,提示:改道陆路。原先渡客候船的小屋,改成了工作室。里面的工作人员以为我要摆渡,我说我是寻海。他挠挠脑门说:在宁海,东路寻海,只有下洋涂。
我又从伍山返回胡陈港,重新出发,沿岸一路向东几十里,终于在下洋涂埠头,看到了久违的大海,还有提着五颜六色塑料桶的讨海人。
我终于又看见一浪高过一浪向岸边拍打而来的海浪,终于又看见硬涂上一簇一簇的红绿色海米,终于又看见像哨兵一样站在洞门口的小蟹,所不同的是:我们儿时的讨海是为了尝鲜,现在的孩子们讨海是为了减压与快乐,而我的寻海之行权当是一种怀旧吧。
- 责任编辑: 吴国静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