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人生价值写在宁海的土地上 |
——记已故宁海县高级农艺师潘身能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04-26 07:58 |
记者王银宁 2010年1月31日上午8时25分,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的高级农艺师、宁海县西瓜首席专家潘身能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7岁。 作为在农业战线奋斗了一生的科技人员,潘身能用自己的足迹、汗水、真诚和奉献,在家乡宁海这片炽热的土地上写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无数家乡百姓的心里书写着朴实而华美的人生,为一线农技工作者树起了一座丰碑。 潜心钻研农技结下累累硕果 潘身能最让人们称道的是他的钻研精神。他是上海知青,上世纪六十年代下放至大蔡梁坑村。鉴于他高中毕业,劳动表现好,1970年7月,被推荐为梁坑村植保员,踏上了农技工作岗位。从此,他一头钻进了宁海的乡间田野,潜心钻研农业科技,成长为宁海县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专家。 1986年,他担任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站长,主抓全县棉花生产技术。当时,宁海县有近10万亩棉花,是浙江省主产棉区之一,棉花也是我县东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而棉铃虫危害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掌握防控技术,与棉花生产很少接触的他,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一边向书本和专家请教,有时为解决一个问题,顶烈日、冒风雨,在棉地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腰酸背疼,汗流如雨。棉农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叫他休息一会,可他总是以自己身体好为由推脱,继续埋头干活,直至做好为止。棉铃虫测报是当时的行业难题,他就专心钻研防治技术,在方法上从成虫期用药前移至幼龄期,几经努力,他终于攻克了棉铃虫测报与防治这道技术难关,他一下子名闻全省,宁海的棉花产量也明显上升。“九五”期间全县棉花年平均亩产皮棉77.2公斤比“八五”期间亩产皮棉61.9公斤,增加15.3公斤,增产24.7%,棉花亩产量名列全市第一、省内领先水平。 他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2003年,他负责承担全县西瓜产业发展工作。了解西瓜种植的人都知道,西瓜是不耐连作的作物,而宁海土地有限,这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西瓜嫁接技术的应用,却是解决这个难题的良方。于是潘身能便把推广西瓜嫁接技术,解决西瓜连作障碍,作为第一个攻关项目。他从跑棉地转而钻进了西瓜大棚,从县外学习嫁接技术,回来后帮助和指导当地乡镇农技干部,并在长街等地建立嫁接西瓜示范基地,手把手教会农户西瓜嫁接技术,使宁海的大棚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其中嫁接西瓜面积就占50%以上,使宁海西瓜产业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潘身能从一名农技中专生,成长为农技骨干,是宁海县棉花生产和西甜瓜生产的技术权威,2002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他还把在农技推广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先后发表了2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其中2项成果获农业部丰收奖,9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还多次受到宁波市农业局和宁海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创新农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 除了在技术上追求进步,潘身能还关注农民致富问题,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帮助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宁海的“泉丰”西瓜是省十大名瓜之一,享誉省内外,是宁海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这其中倾注了潘身能的大量心血。在解决西瓜轮作的难题后,潘身能知道,品牌建设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他牵头组建了宁海瓜类产业协会,统一使用“泉丰”商标,并参加省、市各类评选,以提高宁海西瓜的知名度。从2004年开始,“泉丰”西瓜先后获得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十大名瓜、浙江省名牌产品、宁波市知名商标等多项荣誉。潘身能也被评为2004年度县农业品牌创建突出贡献奖。在潘身能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宁海西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全县瓜农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尽管如此,潘身能却从未停下追求的脚步。他看到虽然这几年全县大棚西瓜产业有了快速发展,但毕竟土地有限,同时农户秋季瓜地荒闲问题也急需解决。2007年,潘身能通过外出考察,发现大棚西瓜春季收获之后,如果紧接着播种哈密瓜,不仅能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每亩效益和农民收入还可大幅提高。但哈密瓜是新疆一带的作物,在南方适宜种植吗?2008年,他引进了适合南方种植的哈密瓜新品种进行试种,通过摸索和钻研,取得成功。潘身能看到了希望,于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哈密瓜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上。2009年,他又立题开展“哈密瓜新品种‘黄皮9818’高产栽培试验及示范”项目研究,并顺利通过验收。该成果后来获得宁波市农业局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奖。哈密瓜从最初的试种到推广,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到目前已发展到5000多亩。长街镇西瓜种植大户王安定说:“老潘解决了我们西瓜种植户的许多难题,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致富法宝。他走了,我们都很怀念。”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