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采访团走进沪皖苏系列报道之一 | |
从复旦青年才俊到上海高层智囊 | |
——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战(上) |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11-01 10:05 | |
编者按:继去年宁海新闻采访团走进珠三角、走进京津唐、走进新疆系列报道推出之后,最近,县委宣传部、县新闻中心、县广播电视台联合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又深入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对宁海籍人士在异地他乡不畏艰难、团结拼搏、创业创新的先进典型进行了深入采访。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相关报道。 记者朱宗杰 他最早提议并创立了全国高校的首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整整提前了10年;他参与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历次重大规划、改革的论证和出台,对上海这二十年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烂熟于心;他时刻关注着故乡宁海的发展,为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巨变而欢欣鼓舞……他,便是如今的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战,一名在国内决策咨询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 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记者有幸在上海采访了这位让人尊敬的宁海籍老乡。从容、稳健、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着学者官员儒雅睿智的本色气质,他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长者。他随后娓娓道来的丰富人生经历,印证了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王战正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从插队知青到经济学家 1952年生于上海的王战是桥头胡街道店前王村人。在那个众所周知的火热年代里,王战不可避免经历了“文革”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洗礼。刚初中毕业的他报名到江西井冈山地区,接受红色革命老区人民的再教育,而这一待就是11年,度过了近4000个日日夜夜,其中经历的艰辛和磨难至今让他历历在目。即使在物质世界最贫困的日子里,干农活再脏再累,王战也不忘看书和思考。“这段长达11年农村最底层的实践生活,对我后来的人生轨迹的改变,是一种积累,让我受益终生。”谈起那段插队经历,王战认为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10多年让他熟悉了贫穷山乡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些日子里,他开始思考农村的改变、农民的出路,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进行经济改革。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79年,经过拼搏努力,还在江西农村插队的王战,收到了上海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之余,时年已经27岁的他,感到这薄薄的一纸通知捧在手里是那样的沉重。经过农村插队10多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成为同时代的佼佼者。大学里,王战念的是世界经济系,一门研究世界范围经济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向的前沿学科。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4年里,他一头扎进书中,从政治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到法学、社会学、哲学,包括中国的儒家经典都在他的阅读范围内。在复旦,他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智慧,也获得了勇敢。唯其如此,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他才显得那样的从容和自信。 学以修身用以治国。1983年毕业后,王战留校进入世界经济研究所,并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世界经济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和席卷全国的经济发展浪潮的开始。同时插队11年的经历,让王战经常思考如何用所学的世界经济知识为中国经济服务。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国情乡俗的深谙,使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战,大胆向学校党委书记提出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议。1984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个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为主题的高校经济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立,这比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整整提前了10年时间,让人不得不佩服王战的高瞻远瞩。 此后,担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战,一心投入对中国改革开放作比较研究,并为之服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他领衔的研究中心就为二十多个省市县政府制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丰富扎实的信息底蕴、独家独到的前瞻意识、客观冷静的研究方法,使王战和他的团队能够科学理性地分析、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敏感难题,其参与制定的发展战略决策参考,均获得当地领导的高度赞赏。王战连称这段零距离触摸时代脉搏,参与地方一线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非常重要,受益匪浅,为他今后研究中国经济以及上海的改革发展开放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
录入: 赵维华 责任编辑: 赵维华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
|